张发奎,一只革命军队的奶牛

发布时间:2024-09-18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源头是三大起义,而这三大起义的起源人物便是张发奎。

由于他与国共两党的关系都不太好,如今很少有人提起他。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张发奎。

张发奎于1896年出生在广东省韶关市的一个客家人家庭,和贺龙元帅同岁,自称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他的父亲在县城任职小吏,长期不在家,家里的田地出租,每年有几十担粮食的地租收入,生活不算富裕。

由于家庭收入有限,又子女众多,张发奎15岁时,父亲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到广州自谋生路。

这种做法虽显残忍,但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养活其他子女。

父亲绝对想不到,当年的远行会开启张发奎波澜壮阔的人生。

广州是一个鱼龙混杂、有着无数机会的城市,绝非粤北的偏远山村可比。

到广州后,张发奎很快考入增步习艺所,学习织布和染色,每月能挣1.2块大洋。

辛亥革命爆发后,增步习艺所被迫关闭,张发奎的梦想破碎,只得重新寻求出路。

这次,张发奎的运气非常好。

他先是进入粤军模范团当兵,每月10块大洋的军饷。

由于读书识字,被推荐报考广东陆军小学,和薛岳、叶挺、李汉魂、黄琪翔等人成为同学。

1914年,他从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升入武昌第二军官预备学校。

因为参与起义失败,他被安排到广州士敏土厂工作,每月薪水60块大洋。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护法军政府,张发奎被选入孙中山的便衣队,后来又成为粤军的军官,逐渐信仰三民主义,认定孙中山为毕生效忠领袖。

此后通过各种战役,张发奎勇敢作战,屡立战功,1923年升为团长,1925年成为独立旅旅长,1925年又凭军功升为第十二师的师长。

从穷学生到粤军师长,张发奎只用了八年。

2

国共北伐是张发奎的人生高光时刻。

他在北伐期间一路攻城略地,声名远播。

北伐前,张发奎改造了第十二师,使其成为一支革命军队。

首先,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设立了政治部,完成政治化改造,战士们稍稍了解革命理念,有了革命理想,知道为什么而战。

张发奎还颁布了四大禁令——禁止逃亡、禁赌、禁嫖、禁鸦片。

设立师部经济委员会、人事委员会,负责账目公开和军官的升迁赏罚。

通过这些措施,第十二师极大地提升了战斗力。

1926年6月,叶挺独立团从第十二师中独立出来,北伐扬威,直至攻破武昌。

1927年1月,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张发奎被任命为上将军长,指挥整个第四军。

在整个北伐过程中,叶挺独立团一直受张发奎指挥,北伐重大战役和铁军名号的取得,离不开张发奎的贡献。

3

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年份,有三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天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还有共产党。

张发奎手握两个军,也必须做出选择。

起初,他倾向于蒋介石,但由于部队驻扎武汉,便坚定支持汪精卫。

然而,张发奎并未追随共产党的原因主要是路径依赖。

张发奎是老资格国民党军人,北伐成功后地位显赫,让他抛弃前途和地位追随共产党确实难度很大。

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张发奎押下全部筹码支持汪精卫,但半年后惨遭失败。

4

1927年6月,张发奎升为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与我军的多位精英关系密切。

然而,张发奎虽然知道部队中有很多共产党员,但他从未想过共产党会反抗,同时觉得随时可以免除共产党员的职务。

1927年7月,他准备“东征讨蒋”,发布“分共”命令,驱逐军中共产党员。

随即,南昌起义爆发,张发奎大为震惊,却最终假意追击,返回广东。

回到广东后,张发奎发动“广州政变”,夺取军权,但因广州起义而失败,失去了军权。

12月,国民党内的舆论责备汪精卫和他辞职。

张发奎从此一蹶不振。

5

尽管张发奎对汪精卫忠诚,但抗战时汪精卫投降日本,张发奎未追随,而是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成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参与两广战事。

从这一点看,张发奎是有传统道德的人,是个优秀军人,只是在大时代中选错了方向,跟错了人。

即使再给他一次选择,张发奎恐怕还是难以做出相反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