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发文回顾广州查暂住证的历史, 声称封号也不删除这段话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卢克文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顾了20多年前广州查暂住证的历史。他写道:“封号我也不删这段。”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卢克文的勇气,更折射出那段历史的沉重与复杂。

卢克文的发文让我们再次聚焦到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孙志刚,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因未携带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警方带走,最终在收容所中惨死。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也成为了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节点。

孙志刚事件的发生,源于当时广泛存在的暂住证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否则可能面临被收容遣送的风险。在实际执行中,这一制度往往成为某些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的工具,对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暂住证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城市秩序,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显现。它不仅限制了公民的自由流动权,还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权力滥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等。

卢克文的发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触及了这段历史的痛点。他不仅回忆了自己当年在广州的经历,还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卢克文的勇气值得赞赏,他的坚持也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篡改。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类似的悲剧是否可能再次发生?答案是肯定的,除非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孙志刚事件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改革暂住证制度。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原有的收容遣送制度。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制度的改革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彻底解决。在某些地方,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仍然存在,某些执法人员的权力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提醒我们,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卢克文的发文,让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