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饭就大汗淋漓?教你巧用“牡蛎散”,治疗多汗症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一吃饭就大汗淋漓,这看似平常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健教授指出,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味觉性多汗症”,多发生在进热食或刺激性食物时,严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中医认为,这种症状可能与气虚或脾虚有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牡蛎散”正是针对此类症状的有效方剂。牡蛎散由黄芪、麻黄根、煅牡蛎组成,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的功效。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能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麻黄根专于收敛止汗。三药合用,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牡蛎散的用法为:将三味药研成粗末,每次取9克,加水220毫升,小麦百余粒,同煎至180毫升,去渣热服,每日两次,不拘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之盗汗者忌用此方。

除了牡蛎散,中医还有多种方法治疗多汗症。如益气法适用于气虚自汗者,常用玉屏风散加减;养阴法则针对阴虚内热之汗出,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清热法适用于湿热内郁者,可选用栀子、淡竹叶等清透之品;祛湿法则针对痰湿较盛者,可用平胃散加减;收敛法适用于虚证之汗,可选用麻黄根、煅牡蛎等;活血法则针对血瘀所致的汗出,可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治疗多汗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正如《医林改错》所言:“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中医认为汗为卫气所司,血为营阴所化,营卫相守则汗出正常。因此,治疗多汗症不仅要止汗,更要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在现代生活中,牡蛎散等中医方剂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例如,对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多汗症,西医缺乏针对性治疗,而中医则可通过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牡蛎散等方剂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中医治疗多汗症并非一成不变。正如谷峰教授所言:“临证时患者每多证候错杂,兼一体多病,故随证立法,多法兼用,亦属常见。”因此,在使用牡蛎散或其他中医方剂时,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总的来说,牡蛎散等中医方剂为治疗多汗症提供了有效的选择。通过辨证施治,中医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调理全身,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这些古老的智慧,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