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认知《山海经》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山海经》这部被誉为“天下奇书”的先秦古籍,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近日,一部名为《山海经奇》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山海经》中那些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更深入挖掘了这部古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

《山海经》全书约31000字,涵盖了550座名山、300条水脉、400多个神怪异兽、100多个历史人物和40多个邦国。它不仅是一部神话集,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百科全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连山指出,《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既是自然地理志,也是人文地理志。汉朝开国丞相萧何就曾凭借《山海经》了解全国地理情况,掌握各地交通、矿藏分布,为汉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山海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中国神话学会副秘书长黄悦认为,我们今天看神话,除了从各种瑰丽神奇的形象中获得新鲜感,更有趣的是透过那些伪装为故事和怪物的隐喻,识别华夏先民认识和想象世界的基本模型。《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如不屈、勇毅、浪漫等,还寄托着人类亘古如斯的情感密码。

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为重新解读《山海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山海经奇》纪录片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古籍原文与现代动画、实景拍摄等多元形式相结合,让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伏羲·探索通天之路》一集中,纪录片先引用《山海经·海内经》原文“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石,名曰建木……”,然后通过瑰丽的动画将先民认知里直插云霄的“世界树”具象化,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这种创新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山海经》的内容,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更令人欣喜的是,《山海经》的文化元素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和制造中。2024年甲辰龙年,多家国内一线品牌如洽洽、百果园、上好佳等,以《山海经》中的祥龙为设计灵感来源,推出了多款别具一格且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产品。如百果园的“万事兴龙”水果礼盒、洽洽的“神兽献瑞”坚果伴手礼等,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中国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海经》的现代解读和应用,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古籍的价值,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焕发新生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如何用中国符号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山海经》的现代解读和应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