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化学博士赵承嘏的博士论文——紫堇碱的合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1914年,瑞士日内瓦大学,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题为《紫堇碱的合成研究》的论文,不仅标志着中国第一位化学博士的诞生,更开启了中国现代药物研究的新纪元。这位学者就是赵承嘏,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开拓者。

赵承嘏,字石民,188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文从理”,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求学。1910年,赵承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又前往瑞士日内瓦大学,在著名有机化学家Amé Pictet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在Pictet教授的指导下,赵承嘏选择了当时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紫堇碱的全合成。紫堇碱,分子式C22H27NO4,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早在1826年就被德国化学家从紫堇属植物中发现。然而,直到赵承嘏的研究之前,其化学结构和合成方法仍然是一个谜。

赵承嘏的研究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有机合成方法——Pictet-Spengler反应。这种方法通过β-芳基乙胺与羰基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缩合再环化,可以高效合成1,2,3,4-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赵承嘏巧妙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紫堇碱的合成,成功实现了这一重要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赵承嘏的博士论文虽然只有54页,9600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所评价的:“赵先生科研思路缜密,将各种问题分析透彻后,再下手进行试验研究。”这篇论文不仅解决了紫堇碱的合成难题,还为后来的天然产物合成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完成学业后,赵承嘏并未选择留在欧洲,而是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他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协和医学院等地任教,并于1932年创办了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成为中国现代药物研究的奠基人。

在药物研究所,赵承嘏继续他的植物化学研究。他独创了一套生物碱分离提取方法,从多种中草药中分离出大量有效成分。例如,他从延胡索中分离出13种生物碱,其中就包括他博士论文中合成的紫堇碱。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植物化学宝库,也为后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赵承嘏的一生,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的完美结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学术领袖。他培养了包括高怡生、丁光生等在内的多位优秀科学家,为新中国药学研究的发展布局了未来。

1966年,赵承嘏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实验室里工作。正如他的儿子赵体平所回忆的:“他考虑一切事情都从一点出发,那就是如何能不受干扰地坚持他的研究工作,埋头于发现新的药物品种。”

赵承嘏的一生,是中国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不懈奋斗。今天,当我们回顾赵承嘏的博士论文和他的一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民族追求科学、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