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舟山渔场,这个曾经被誉为“东海鱼仓”的中国最大渔场,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四大渔场之首,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海域,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围的岛屿、滩涂和岩礁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和栖息环境,而长江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和台湾暖流与沿岸寒流的交汇,更是造就了这里饵料丰富的天然渔场。
上世纪50年代,舟山渔场的捕捞量占到全国的10%到20%,盛产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等360多种鱼类,60种虾类,11种蟹类和134种贝类,堪称名副其实的“东海鱼仓”。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个曾经富饶的渔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过度捕捞是导致舟山渔场衰落的首要原因。为了追求更高的捕鱼效率,渔民们发明了各种高科技捕鱼工具,如雷达网、底拖网等,这些工具几乎可以将途经的所有海洋生物一网打尽。正如当地渔民所说:“不要说是大鱼、小鱼,连幼鱼和鱼卵都能给你捞上来。”这种毁灭性的捕捞方式导致传统经济鱼类迅速小型化、低龄化,鱼群无法正常繁衍,鱼苗质量和存活率大幅下降。
除了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也是舟山渔场衰落的重要因素。海上来往的轮船带来噪声污染,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的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海区,导致东海污染不断加剧,赤潮等生态异常现象频繁出现。此外,填海造地、兴建造船厂和挡潮水堤坝等行为,使得一大半的天然海岸线消失,大量海洋鱼类失去了产卵场地,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舟山渔场的现状令人担忧。2010年,舟山渔场就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机。如今,出一趟海,一网捞下去,捕捞上来的基本上都是小鱼小虾,很难再见到昔日的盛况。大黄鱼等曾经常见的鱼类已经基本消失,市面上能见到的大黄鱼大多是人工养殖的。
面对舟山渔场的困境,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自2016年起,浙江省展开了“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禁用渔具剿灭战”等执法行动,以期在未来几年内恢复东海的海洋资源。同时,舟山市水产局也呼吁将舟山渔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加以特别保护,实现水产资源的良性循环。
舟山渔场的兴衰,折射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才能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蔚蓝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