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日本正面临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米荒”。超市大米频频售罄,价格飙升,甚至出现“每家庭限购一袋米”的告示。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7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米类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7.2%,为20年来最大涨幅。
这场“米荒”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政府长期实施的农业政策。自1971年起,日本政府为了防止稻米生产过剩和维持米价,开始实行“减反政策”,将水稻种植面积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2018年安倍政府时期才被废止,但实际上只是废除了大米产量的目标,对农民的补贴依然存在。
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大米产量逐年减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稻米品种培育计划也陷入停滞。目前全日本只有约60%的稻田被利用,每年的大米产量不到高峰时期1445万吨的一半。这种严格的长期减产政策,使得日本处于粮食不安全的局面,任何额外需求的增加都可能导致大米短缺、价格上涨。
然而,日本政府将此次“米荒”的主要原因归咎于2023年夏季的极端热浪天气导致的减产,以及今年外国游客激增带来的额外需求。日本农林水产省前官员山下和仁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即使每月有300万海外游客在日本停留一周,并像日本民众一样一日三餐都吃米饭,其消费量也仅占总消费量的0.5%左右,影响很小。而且2023年日本稻米收成指数为101,与平均年份大致相同,相比之下1993年“平成时代米骚乱”时该指数仅为74。
更令人费解的是,日本政府在“米荒”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投放储备大米。日本政府储备米总量约为100万吨,而日本每年大米消费量为700万吨。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表示,政府储备米是在全年大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投放,而现阶段新米陆续上市,大米紧缺状况将随之缓解。
但实际情况是,9月虽然有新米上市,但价格却出现大幅上涨。据报道,一些新米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两倍之多。日本农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生产各环节的统一管理虽然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但也使其成为影响力大到足以控制产品价格的强势组织。
日本农协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农业生产,其旗下的JA银行系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是重要的投资机构之一。今年6月,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宣布将在一年内出售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的美国国债和欧洲债券,以弥补巨额未实现损失。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农协是否有意通过推高大米价格来弥补其在金融市场的损失。
这场“米荒”对日本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大米价格上涨不仅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波及了餐饮业。一些餐厅不得不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甚至改变菜单。日本经济产业省前官员、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岸宏之认为,此轮大米短缺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政府的稻米减产政策。
要解决这场“米荒”,日本政府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其农业政策。山下和仁建议彻底废除“减反政策”,增加稻米产量或引进高产品种,以确保粮食安全。同时,日本政府也应该考虑如何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这场“米荒”可能不会很快结束。即使新米上市,由于今年夏天日本天气依旧酷热,东部大米主产区也出现了高温热害,明年的大米收成可能也将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和农协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才能真正缓解这场“米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