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道教中最受尊崇的财神无疑是赵公明。
《三教搜神大全》中记载,赵公明神通广大,能够驱赶雷电,呼风唤雨,祛病延寿,保障安康。
因此,人们称他为“元帅之功莫大焉”。
只要在求财时诚心向赵公明祈祷,便能事事如愿,因此民间尊称他为“天下总财神”。
壹
天道是生生不息的,创造财富是追随“天之道”的必然要求。
《周易·系辞》中提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人若能效法大自然的法则,就应当“赞天地之化育”,顺应天意创造“盛德大业”,与天地并存。
换句话说,作为万物之灵,人应尽其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强化自身的天道意识,努力贡献社会的同时,也体现了天道赋予人生的价值。
道教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道教是积极认可的。
基于“重人贵生”的理念,道教希望每个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此,道教充分肯定人们追求财富的愿望,而财神的象征正是希望众人能够发家致富。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道教对获取财富秉持反对不义之财的原则。
道教的戒律对此有明确规定。
例如,刘宋道士陆修静在《受持八戒斋文》中提到:“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玉清经本起品》中的国戒第七条也规定:“不得欺孤贫,夺人财物。”《妙林经二十七戒》中则指出:“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而《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进一步规定:“不得横求人物”“不得强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道教认为,采用不当手段获得财富者,必定会遭遇恶果。
贰
在财富的追求上,道教还给出了几点告诫:首先是对财富的追求需要节制,切勿贪婪;其次,即便是富裕,也要保持节俭;最后,施以援助,不可为富不仁。
《初真十戒》第七戒中提到:“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这一箴言在简洁的语言中涵盖了前三者的教导。
道教认为修道者应遵循“圣人无积”的教义,对世俗财富应无欲无求。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修道者“于俗间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丹阳真人语录》则宣称:“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因此,修道者应出尘离俗,安贫乐道,自然不会为财富之事所困扰。
至于信徒的布施如何处理,道教的传统做法是将一部分用于道众的基本生活,另一部分用于修缮道观,其余则全数用于救助贫困与灾难。
历史上有许多道士散财济贫的事迹,而如今道教界在捐款赈灾、助学、扶贫等方式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仅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其精神风采的体现。
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道教极为重视社会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中说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