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行:道家真传,南宗百日筑基功法秘诀!

发布时间:2024-09-18

1

道家南宗对炼精化气的阶段称为百日筑基,这一阶段可分为养气、采气、练气三大步骤。

“养气”是指培育先天的元阳真气。

《悟真篇》云:“二物会时性情合,五行全处虎龙蟋”,便是指养气之法。

“二物会时”意指在意守丹田时元神与元精的会合。

故养气的具体法门则是意守丹田。

《俗真篇》指出:“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其中“西本乡”所指正是下腹部的下丹田。

因此,意守应集中在下丹田,而非上丹田或中丹田,那么真气又该何去何从呢?
南派第四代传人陈楠在赠予弟子鞠九思的《水调歌头》中隐含道:“一些珠露,阿谁运到稻花头?便向此时采取,宛如碧莲含蕊,满破玉池秋。”
此时的真气细腻如碧莲含苞,适时采得真阳之气,促使身心变化,打破了阴静的状态“玉地秋”。

《悟真篇》提到:“送归土釜牢封闭,次人流珠厮配当。”其中的“土釜”即下丹田,表明真气发动时需用意引导回归下丹田。

“采气”是指真气发动时,称之为活于时应及时采取,并将其送至下丹田,避免外泄。

《俗真篇》说:“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

2

“炼气”则是指气的运行于督脉、任脉,所谓三百次小周天以炼外药与内药(不同层次的真气)及七日静定炼大药(提高层次的真气)以下分述。

1.

经过养气、采气后,积蓄在下丹田的真气,气机发动,采用逆呼吸来进行所谓的“橐龠运动”。

在“巽风”的配合下,沿督脉扶摇而上,进行小周天运转(又称“转法轮”)。

《悟真篇》说:“妙在周天运用”,“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仑峰顶”。

南派第二代传人石杏林在《还源篇》中言:“一孔三关窍,三关要路头。

忽然轻运动,神水自周流。”
陈构的《紫庭经》则说:“采之炼之未片刻,一气渺渺通三关”,以上皆说明小周天运转时的景象及相关问题。

2.

经过大约三百次小周天运转,元精已转化为真气,不再向后天肾精转化。

陈楠的《金丹诗诀》说明:“但守火爻三百刻产成一颗夜明珠。”此时阳气盈满,全身“马阴藏相”,身体的欲望不再,因此必须适时停止周天运转。

《悟真篇》云:“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

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
“知止足”即指停轮止火。

在小周天运行中,每次所采炼的真气被称为外药,经过三百次周天运行,元神与外药在下丹田会合,形成质量更高的气体,称为内药。

内药在下丹田与元神凝聚,又形成质量更高的气体,称为大药或丹母,生产大药之时称为正子时。

产大药的景象为:下丹田如火炽热,双肾如热汤煎熬,眼吐金光,耳后如风响,脑后如鸣叫,身涌鼻搐,随后再经过约七日的静坐功夫(即称为坐关),炼成更高一级的真气称为圣胎,或称为婴儿。

3

《悟真篇》表示:“三家相见结婴儿。

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这便是炼精化气功法的最终结果,此阶段功法自古以来有多种专门术语,现略举如下:
1. 炉鼎与黄道

鼎指脑海泥九宫,炉指下腹部下丹田,黄道一词具有争议。

《悟真篇》云:“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清代道家学者闵一艮认为在督脉(称黑道)与任脉(赤道)之间有一脉从下丹田直通脑海泥丸,称为黄道,并指练功者需先通任督,方可自然激发黄道的通畅,则真气的升降将更加活泼,上下畅通,进入某种新境界。

若真气未经督任的周天运转,便用意引其直通黄道,则易出偏,称为“闯黄”或“闹黄”,其流弊甚大,因此,闵氏以“黄中直透法”流传于世。

2.

活子时应运而生的真气口诀在南派丹书中没有记载,但后来的丹书有“吸、抵、撮、闭”四字口诀或类似的六字四诀以及口耳相传的“橐龠运动”等,具体方法须口传面授,不见于文字。

3. 卯酉沐浴

卯酉在小周天阶段处于位置,而非时间,人身前脐后肾处称卯酉。

沐浴在小周天时意指休息,而在大周天时则指排除杂念,防止心神外驰。

在小周天运转中,真气至督脉肾处(上行)或任脉脐处(下行),应适当进行休息,这称为卯酉沐浴。

《金丹四百字》指出:“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于。

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这表明“火候”、“冬至”、“沐浴”、“卯酉”等均属于比喻之词。

4. 火候

“火”指元神或心意,而“火候”则暗指练功过程中真气的变化与运行,如何通过意念与呼吸进行调节,确保适度,做到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例如气息绵绵、意念强烈者称为武火,主要应用于采封及运行督脉时;而气息与意念若有若无者称为文火,常用于温养与循环任脉时。

《悟其篇》道:“契论经歌讲至具,不将火候著于文。”古代人不便公开谈论火候的原因有两个:
01. 火候实为功法中的具体细节、窍门,习练中出现的景象与问题因人而异,火候调整需基于实际情况,师徒间心授。

  1. 为了保密,转而不轻易传授外人,炼精化气阶段素认为是最关键的部分,其能否成功的客观标准,南派丹书中虽未明言,但后人归纳出五点:
    第一,马阴藏相,即淫根已断,身体不再有欲求,而非因疾病或衰老。

第二,寒暑一季,即不惧严冬寒冷或酷热,冬夏视若平等。

第三,发白复黑,牙齿掉落可再生。

第四,能少食少卧,所谓气满不思食,神旺不思睡。

第五,阳光三现,即因丹田之气充盈,静坐时头部与胸腹前会出现闪光,称为阳光,认为出现两次闪光即应停止周天运转。

然而陈撄宁先生认为“阳光三现”出自明末伍冲虚所著丹经,乃其个人练功的独特感受,并非普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