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格美”的路径及其对台湾和浙闽沿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台风“格美”正在向台湾和浙闽沿海逼近,预计将带来强风暴雨。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台风不太一样,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传,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公开戏称它们。这种做法后来被广泛采用,直到1979年,西北太平洋地区开始使用男人名和女人名交替命名台风。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统一命名。从2000年起,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开始循环使用。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0个名字,包括中国提出的“龙王”、“悟空”、“玉兔”等。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方便公众识别和记忆,还赋予了台风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格美”这个名字来自柬埔寨,意为“画眉鸟”。这种命名方式似乎与台风的破坏性不太协调,但也有其深意。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温柔的名字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另一方面,台风带来的降水也能缓解旱情,改变高温天气。

然而,台风命名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给那次台风。例如,2005年造成近百人死亡、经济损失达74.78亿元的“龙王”台风,就成为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首个“退役”的名字。

台风命名对公众认知和应对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和重视那些与自己文化背景相关的名字。例如,当台风被命名为“海马”或“悟空”时,中国公众可能会更加关注和警惕。这种命名方式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命名也有例外情况。例如,2015年退役的“韦森特”台风,其原因并非造成的损失,而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这种“纯技术性”的退役,体现了台风命名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台风“格美”的到来提醒我们,无论名字多么温柔,台风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觑。了解台风命名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天气现象,也能让我们以更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