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广告能“跳过”很贴心?非也,其实暗藏这些心理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在手机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带有“跳过”按钮的广告。这个看似贴心的设计背后,其实暗藏着精妙的心理学原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跳过”按钮背后的秘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广告商愿意给用户“跳过”的选择。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用户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根据希克定律, 选择越多,用户做出决定的时间就越长 。通过设置“跳过”按钮,广告商巧妙地创造了两个选择:观看广告或跳过。这种二元选择不仅简化了用户的决策过程,还增加了用户与广告互动的可能性。

然而,这个看似给予用户选择权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觉自己有选择权时,更容易接受被引导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会因为感觉自己有选择权而更倾向于观看广告,而不是立即跳过。

更有趣的是, 沉没成本效应在这里也发挥了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倾向于继续投入资源到已经投入的项目中,即使这样做并不理智。当用户已经花费了几秒钟时间观看广告,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已经投入了时间,不如继续看完。这种心理使得“跳过”按钮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增加了用户完整观看广告的可能性。

此外,“跳过”按钮还创造了一种奖励机制。 成功跳过广告会给用户带来一种成就感 ,这种即时的正反馈强化了用户的行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用户更可能再次尝试跳过,从而增加了与广告的互动次数。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反向心理学的作用。通过设置“跳过”按钮,广告商实际上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被告知不能做某事时,反而会更想去做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会出于好奇心而选择观看广告,而不是立即跳过。

总的来说,“跳过”按钮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心理学原理,既满足了用户对选择权的需求,又增加了广告的曝光率和互动率。它不仅是一种用户体验的优化,更是一种高明的营销策略。在享受这种“贴心”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认识到自己正在被精心设计的心理机制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