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弼和源贺:北魏两位大臣的同族异命

发布时间:2024-09-18

古弼和源贺同属一个民族。
古弼为代人,即孝文帝改革后在平城一带的拓跋鲜卑族。
源贺则是秃发鲜卑人,与拓跋鲜卑同源。
两人所处时代相同,皆生活于北魏前期。
两位大臣都为北魏政权建立了卓著功劳,一个被赞誉为谋军辅国之臣,另一个被称为社稷之臣。

然而,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大相径庭,最终结局也不同。
古弼于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开始为官,历经太武帝拓跋焘和文成帝拓跋濬。
仕途在前两个皇帝时表现出色,但在文成帝即位后,境遇急转直下,最终被处死。
源贺则经历过十六国南凉的亡国之痛,于太武帝时投奔北魏,侍奉过数帝,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干,最后得以善终,享年七十三岁。

二人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能力都不相上下,为何一个身遭横祸,一个得善终?这可能与个人品质有关。
古弼因贪恋钱财、权位,贿赂在先,政变后没能如源贺一样,坚持原则,最终因此致命。
而源贺则奉公守法,不图私利,才干加之高尚的品行,成就了他光彩的人生。

古弼功过

古弼是拓跋族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人才,喜欢读书,骑射技艺高超,也因此被誉为北魏前期“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的人物。
《魏书》中称他为“社稷之臣”,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政治上。

军事上,他讨伐并州胡人叛乱,西征大夏赫连定,攻打甘肃南部的仇池,打败刘宋进入仇池的军队和刘宋的傀儡政权。
政治上,他辅佐拓跋焘的儿子拓跋晃接管国家事务,以严正公正之举劝谏太武帝拓跋焘停止过度建设园囿,并将土地分赐给无地贫民。
他坚持将羸弱的马匹用于打猎,而将强壮的马匹留在军中,被太武帝誉为“社稷之臣”,称其“国之宝也”。

古弼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但也得益于太武帝时期的时代背景。
拓跋焘致力于军事征伐,灭北燕、北凉、大夏,北破柔然,南征刘宋,统一北方。
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战争为古弼提供了建立军功的机会。

然而,古弼也有“误军误国”的一面。
在征讨北燕冯文通时,因怀疑有诈而没有及时进城,错失了良机。
援兵到来后,他又喝得烂醉,拒绝了部将追击的建议。
这是误军之例。
拓跋焘晚期,宦官宗爱发动宫廷政变,古弼没有反对,还担任了司徒,属于误国之举。

古弼的贪婪也是他误军误国的原因之一。
例如,他因贿赂反对出兵征讨北凉,导致国家大计受阻。
在杨文德归顺北魏后,古弼收受黄金贿赂,没有把杨氏子弟送到京都。

担任司徒后不久,拓跋馀被宗爱所杀,新皇即位,古弼被免职并最终被处死。
《魏书》作者魏收认为古弼死得冤枉,但魏收本人也因贪鄙之名著称。

古弼的一生警示世人,贪婪不是小事,它会误国殃民,最终害人害己。

源贺堂堂

《魏书》称赞源贺“堂堂”。
作为一个形容词,“堂堂”有多个义项,其中三个义项非常适合形容源贺。

首先,形容他的外貌壮伟。
源贺出身秃发氏,有着伟岸的容貌和高超的风仪 ,或许这也是遗传基因所致。

其次,形容他的志气宏大。
源贺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对北魏历史产生了深远影響。

第一件,平定“宗爱之乱”,迎立高宗拓跋濬。
太武帝被毒死后,北魏陷入混乱, 源贺密谋支持拓跋濬即位 ,使北魏恢复正常的政治秩序。
拓跋濬与时消息、发展经济文化,是北魏向后期过渡的重要人物,源贺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二件,力挺将皇位传给高祖孝文帝。
献文帝想将皇位传给京兆王拓跋子推,但源贺力谏不可,最终传位给了拓跋宏,这对于北魏国家封建化进程影响重大,源贺功不可没。

第三件,他对北魏法律建设做出了贡献,建议宽减刑罚,使死刑减少,边戍得以增强。

“堂堂”也形容他光明正大。
源贺在拥立拓跋濬即位后,拒接受封赏,仅取一匹戎马,以国家利益为重。

源贺在七十岁时上书请求退休,七十三岁时病逝,留下遗嘱教导子孙。
他的不居功、不贪位的风范,令人敬佩。

源贺确实名不虚传。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