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与化橘红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橘红和化橘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中药材。在中医实践中,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种药材至关重要。

橘红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制作时,需要将橘皮阴干后称为陈皮,再去除橘皮内部的白色部分,晒干后即得到橘红。橘红呈橙红色薄片,表面密布黄白色透光小圆点,具有陈皮的芳香气味,味微苦、麻。

相比之下,化橘红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幼果或未成熟及接近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另一种是柚的近成熟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的制作更为复杂,需要将收集到的幼果晾干,习称“橘红珠”或“毛橘红”。产自广东化州的“毛橘红”直径3~8cm,棕黑色,表面有浓密柔软的棕绿色绒毛,闻上去有明显的橘皮香气。

在功效与作用方面,橘红和化橘红也有所不同。橘红主要具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痰多。而化橘红则无发散之性,兼能消食,更适合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又兼食积不消的情况。《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红发表散寒,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用之为宜”,“化橘红无发散之性,兼能消食,咳嗽痰多又兼食积不消者用之较宜。”

历史上,橘红和化橘红曾被混淆使用。宋代寇宗爽在《本草衍义》中就指出:“本草橘柚一条,盖误传也,后世不知,以柚皮作橘红,是贻无穷之患也。”直到1995年版《中国药典》才将化橘红与橘红分别收载。然而,由于两者在性味与功效主治上完全一致,这种混淆情况在临床使用中仍然存在。

正确使用橘红和化橘红,需要辨证施治。橘红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咳出的情况,而化橘红则更适合治疗咳嗽痰多又兼食积不消的病症。需要注意的是,橘红性温,阴虚燥咳及久嗽气虚者不宜服用。同时,由于橘红味辛、性偏温燥,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便秘。

总之,橘红和化橘红虽然在名称上相似,但在来源、制作方法、外观特征和功效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医实践中,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种药材,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用药不当至关重要。只有深入了解这两种药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药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