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大名的哈军工,嫡系传承是国防科技大学还是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哈尔滨诞生。 这所由陈赓大将担任首任院长的高等军事学府,承载着新中国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 仅仅17年后,这所被誉为“中国国防科技摇篮”的学府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哈军工的分迁始于1966年。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以及基础课部等核心部门被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这一部分成为了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主体。

与此同时,哈军工的其他院系也各奔东西。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海军工程系则留在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正式撤销,其主体部分迁往长沙,海军工程系则继续留在哈尔滨,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的大部分“家产”,包括四个系和基础部,占哈军工原办学院系的半壁江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防科大已成为我国唯一的“985工程”军事院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发展历程则显得曲折得多。作为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直接继承者,哈工程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保持着全国顶尖的地位。然而,其整体实力与国防科大、西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相比仍有差距。

回顾哈军工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国防科技大学还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应该被视为哈军工的嫡系传承?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哈军工的精神和使命在这两所大学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国防科技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的核心资源,在国防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哈尔滨工程大学则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和海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共同构成了哈军工精神的传承者,继续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哈军工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代表的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人才的使命,却在国防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后继者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升华。这种精神和使命,或许才是哈军工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