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附近,藏着许多老重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解放碑,这个矗立在重庆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发展史。从抗战时期的“精神堡垒”,到如今繁华商业区的核心,解放碑见证了重庆从战时陪都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

1941年12月30日,为了鼓舞全国军民抗击日军,国民政府在日机轰炸最厉害的都邮街广场(今渝中区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叉中心)建成了“精神堡垒”。这座7丈7尺高的木结构建筑,四方写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等口号,顶部装有煤油灯,每次集会时都会点燃,宣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精神堡垒”被改建为“抗战胜利纪功碑”。新碑高27.5米,由钢筋水泥建造,坚固无比。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等装置,正面刻有“抗战胜利纪功碑”7个镏金大字。1950年,这座碑被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并沿用至今。

然而,解放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在其周边,还散落着许多见证重庆历史的老建筑。例如,位于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旁的中英联络处老楼,已有上百年历史。这座建筑最初名为真原堂,后在抗战期间成为中英军事联络处,双方在此交换情报。更有趣的是,当年“抗战胜利纪功碑”上的四面钟,就是由这座建筑捐赠的。

再如领事巷14号,虽然常被误认为是英国领事馆,但实际上它曾是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办公地点。这栋建筑的一楼与二楼保留着简洁大方的弧形廊柱,屋顶上还排列着三角形的阁楼与壁炉烟囱,颇具英伦风情。

这些老建筑,连同解放碑本身,共同构成了重庆的历史记忆。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抗战时期的苦难,到解放后的新生,再到如今的繁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小时候觉得解放碑超级高大上,每次去都抑制不住兴奋,觉得那儿就是整个重庆的中心。”

如今,解放碑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商圈,吸引了无数游客。但当我们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时,不妨放慢脚步,仔细聆听这些老建筑诉说的往事。它们是重庆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