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近日,一则“ 贵州某景区门票9999元 ”的消息引发热议。据报道,这一高价门票实际上是景区营销团队的策划,旨在吸引眼球。然而,这种营销方式是否越过了道德或法律的界限,值得我们深思。
高价营销策略在旅游业中并不罕见。以张家界为例,1999年通过举办“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成功让飞机飞跃天门洞,一举成名。此后,张家界又借势电影《阿凡达》,将“乾坤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再次引发关注。这些大胆的营销策略虽然饱受争议,但也为景区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
然而, 高价营销也存在潜在风险。 如果景区品质无法匹配高价,可能会导致游客体验不佳,损害景区长期声誉。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如果景区的产品质量较差,但却故意大幅抬高门票价格,企图用高额代理费引诱旅游经销商为其推销景区产品,这种‘价格虚高’的低价策略,很容易沦为营销理论中所谓的‘骗取战略’。”
相比之下, 杭州西湖的免费开放策略则展现了另一种营销思路。 自2002年起,杭州陆续免费开放了沿西湖周边的各类景点。虽然每年损失了2530万元的门票收入,但却换来了100多亿的丰厚回报。2004年杭州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比免票前增加了100多亿。这一案例表明,景区营销不应局限于门票收入,而应该着眼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那么, 景区营销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在创意营销和误导消费之间划清界限?首先,景区应该坚持诚信原则,确保营销宣传与实际体验相符。其次,营销策略应该以提升游客体验为核心,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最后,景区应该不断创新,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等方式来吸引游客,而不是依赖于噱头式的营销。
总的来说,景区营销应该在吸引游客和保持诚信之间找到平衡。创意营销可以为景区带来关注,但长期发展还是要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景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