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联合国最近宣布,将“青年”的年龄定义调整为15岁至24岁。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许多超过24岁的年轻人自嘲已经进入中年。事实上,关于青少年年龄范围的争议由来已久,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
青少年这一概念并非古已有之。美国学者约翰·吉利斯的研究表明,作为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的现代“青年”概念,大约是在18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并没有“青年期”的观念,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直到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生产模式的变革,不同阶层的青年人群开始出现明显的流动性分化,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才逐渐形成。
在中国,青少年概念的兴起则更晚。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的青年阶层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梁启超在1900年所做的《少年中国说》中率先将少年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开启了将青年视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叙事传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1994年,国际上对人口问题的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0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以上为老年人。而最新的年龄分段则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0至6岁为婴幼儿,7至12岁为少儿,13至17岁为青少年,18至45岁为青年,46至69岁为中年,69岁以上为老年。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年龄认知的演变。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中年和老年的起点相应推迟。另一方面,教育年限的延长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人即使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心理和社会角色上仍处于“青少年”状态。
青少年定义的变化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它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的界限,可能导致一些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其次,这种定义的模糊化可能会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如果将24岁的人仍视为“青年”,那么针对青年的教育、就业等政策可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它体现了社会对个体成长过程的更细致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和成长的新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定义的扩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青少年的概念。青少年不应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用年龄来定义一个人是否已经“长大成人”。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青少年问题。既要给予年轻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成长,也要适时引导他们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