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居探真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砂锅居,这个创建于清乾隆六年的老字号,见证了北京300多年的饮食文化变迁。从最初的“下水棚子”到如今的“名震京都三百载”,砂锅居的演变历程折射出老北京饮食文化的演进。

砂锅居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据传,它最初是由一位刘姓更夫与王府管事合作,在缸瓦市附近开设的小店。利用王府祭祀后剩余的猪肉,他们用一口据说是明代年间的大砂锅煮肉售卖。由于价格低廉,吸引了众多庶民布衣和贩夫走卒前来品尝,逐渐形成了“下水棚子”的美誉。

砂锅居真正扬名是在清光绪年间。当时,一位旗员中堂在家中举办庆寿宴会,一位太监随口点名要砂锅居的烧碟儿。这一偶然事件使得砂锅居名声大噪,从此成为京旗官宦人家办喜事、丧事、寿事的首选。砂锅居的“烧、燎、白煮”技艺也逐渐成为其招牌。

砂锅居的烹饪技艺独特而精湛。它将一头猪从皮到肉、从头至尾,乃至心、肝、肺、肚、肠等,烹制出数十种菜品。其中,砂锅三白(砂锅白肉、砂锅白肠、砂锅白肚)最为著名。这些菜品不仅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

砂锅居的发展历程中,不乏名人雅士的青睐。1964年,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曾亲临砂锅居品尝菜肴,并勉励厨师们要保持和发扬北京风味。社会名流吴祖光和新凤霞也经常光顾,甚至砂锅居还曾到他们家中送白肉。

随着时代的变迁,砂锅居也在不断创新。1952年,砂锅居开始使用小砂锅烹制菜肴,增加了酸菜、细粉等辅料,使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砂锅居还将鸡、鱼、虾、蟹等食材纳入“砂锅法”制菜,展现了其灵活多变的烹饪技艺。

如今的砂锅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烹饪技艺,还在菜品上不断创新。它将传统菜肴的正宗原味与新菜的精品化相结合,独显御府菜肴的风范。砂锅居的门头挂着著名书法家柏涛亲笔题写的匾额,迎门而立的实物幌——那口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

砂锅居3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一部饮食史,更是一部北京文化史。它承载着满族饮食文化的精髓,记录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见证了北京餐饮业的百年变迁。在现代化的今天,砂锅居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各界人士前来品尝。它不仅是北京的一张美食名片,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