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系列(一):我国常见金龟子(蛴螬)的识别和防治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金龟子,又名蛴螬,是地下害虫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 据统计, 我国常见的金龟子种类有20余种,其中以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和白星花金龟最为普遍。 这些小小的昆虫每年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金龟子成虫体长10-30毫米,体色多为金属光泽的绿色或铜色。 幼虫即蛴螬,体长可达50毫米,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褐色。 金龟子的生活周期一般为1-3年,以幼虫期最长。 它们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对农作物、果树和园林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金龟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们会咬食作物种子和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其次,它们会取食植物的根系,影响作物生长;最后,它们还会啃食植物的茎秆和叶片,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在严重发生时,金龟子可导致作物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

针对金龟子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常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通过轮作倒茬、深耕细耙等方法,破坏金龟子的生存环境,减少虫源基数。

  2. 物理防治:利用金龟子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此外,还可以在田间设置毒饵诱杀。

  3. 化学防治:在播种前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拌种或撒施毒土,有效控制幼虫危害。对于成虫,可在其活动高峰期喷洒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

  4.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食虫鸟类等,对金龟子进行自然控制。

综合防治是控制金龟子危害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金龟子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在金龟子发生较轻的地区,可以以农业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在发生较重的地区,则需要配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值得注意的是,金龟子的防治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其生活周期长、分布广泛,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施策。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总的来说,金龟子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技人员、种植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加强监测预警,才能有效控制金龟子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