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白族三道茶,又称“绍道兆”,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茶道,早在明代就成为白族待客交友的重要礼仪。2014年,白族三道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道茶的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意“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司茶者将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放入适量茶叶,不停转动使茶叶受热均匀。当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散发焦糖香时,立即注入烧沸的开水。这道茶通常只有半杯,色如琥珀,焦香扑鼻,滋味苦涩。客人需小口品饮,感受其清苦。
第二道茶名为“甜茶”,象征“苦尽甘来”。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同时在茶盅内加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香甜可口。这道茶换用大杯盛放,寓意人生经历苦涩后迎来甘甜。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寓意人生百味,需细细品味。茶盅中放入适量蜂蜜、炒米花、花椒、核桃仁等,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茶时,客人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牢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白族三道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它通过茶的滋味变化,生动诠释了人生的苦乐轮回。第一道茶的苦涩,象征人生之初的艰难困苦;第二道茶的甘甜,寓意历经磨砺后的收获;第三道茶的复杂滋味,则提醒人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三道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当时,佛教在大理地区盛行,饮茶之风随之兴起。随着时间推移,茶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据传,三道茶的形成与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有关:一位老木匠通过让徒弟经历“先苦后甜”的过程,教导他学艺做人的道理。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三道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如今,白族三道茶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重要茶礼。它不仅是白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三道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感悟人生的机会。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要学会慢下来,细细品味人生的苦与乐,感悟生活的真谛。
白族三道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它以茶为媒,传递着“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展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品尝三道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茶的美妙,更能体会到人生的丰富多彩。这或许就是白族三道茶能够跨越时空,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