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圆寂地——玉华宫「陕西」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玄奘法师与玉华宫的不解之缘,始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这一年,60岁的玄奘法师带领弟子来到玉华宫肃成院,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肃成院位于一处山坳之中,峭壁环抱,宛如世外桃源。正是在这片宁静之地,玄奘法师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译经工作。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的四年,是他译经生涯的巅峰。他在这里翻译了682卷佛经,占其一生译经总数1335卷的一多半。更重要的是,玄奘法师在此创立了佛教唯识宗,并完成了该宗派的理论基础《成唯识论》的翻译工作。这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唯识宗的正式确立,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玉华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最初名为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其扩建为“十殿五门”的宏大宫殿,并更名为玉华宫。然而,仅仅几年后,唐高宗李治就下令将这座皇家行宫改为寺院,从此玉华宫成为了佛教圣地。

玄奘法师对玉华宫的评价极高,他曾称这里为“阎浮之兜率天”,将其比作人世间的弥勒佛祖宝地。这种赞誉不仅体现了玄奘法师对玉华宫的喜爱,也反映了唐代佛教与皇权的密切关系。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的活动,为这座宫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在肃成院后面的石窟中跌倒受伤,不久后便圆寂于此。这一事件为玉华宫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也使其成为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对玉华宫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在肃成院遗址,他们发现了殿阁基址和人工开凿的洞窟,这些发现证实了玄奘法师在此活动的历史记载。此外,考古学家还出土了龙朔二年(662年)的佛像底座,上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的铭文,这无疑是玄奘法师亲留的珍贵遗物。

玉华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皇家行宫与佛教圣地的完美结合。这里的宫殿建筑基址、防御系统、防洪系统遗址,以及大量可移动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唐代离宫遗址。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代历史的认识,也为研究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玉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它被列入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华宫遗址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玄奘法师圆寂之地,更是唐代文化交流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今天,当我们站在玉华宫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玄奘法师译经时的喃喃低语,感受到这位伟大僧人对佛教传播的执着追求。玉华宫,这座曾经的皇家行宫,因为玄奘法师的到来,而成为了永恒的文化地标,继续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