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806年,德国药剂师泽尔蒂纳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粉末。他将这种粉末喂给狗吃,狗很快昏倒在地;他自己尝试服用后,也体验到了如梦幻般的感觉。于是,他以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Morpheus之名,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吗啡”(Morphine)。
吗啡的发现开启了阿片类药物研究的新纪元。它比鸦片具有更强的镇痛效果,镇痛强度是鸦片的10倍。19世纪50年代,皮下注射技术的发明使得吗啡可以更快地缓解疼痛,使其在战场上成为重要的医疗物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吗啡更是被誉为“战争中的黄金”。
在临床上,吗啡主要用于治疗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晚期癌症等疼痛。它还能用于心源性哮喘、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然而,吗啡的使用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成瘾风险。
吗啡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依赖,一般连续使用约1周即可出现耐受性。突然停用可能引发戒断综合征,表现为精神萎靡、流泪、流涕、出冷汗、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虚脱或意识丧失。
吗啡的滥用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它带来的愉悦感,导致滥用泛滥。20世纪初,各国政府开始对吗啡的使用进行严格管制。然而,吗啡的非法交易和滥用问题至今仍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吗啡的“功”与“过”在于其双面性。在医疗领域,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强效镇痛药,尤其在缓解癌症疼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追求“飘飘欲仙”的精神层面,吗啡则可能成为恶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合理使用和严格监管是解决吗啡问题的关键。医生需要谨慎使用吗啡,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监管,防止吗啡流入非法渠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吗啡的医疗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滥用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