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从“镇馆之宝”读懂何以湖南丨博物馆里的湖南

发布时间:2024-09-01

Image

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湖南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一部立体的湖南文明史。从商代的青铜器到西汉的精美丝织品,再到近现代的书法作品,这些文物串联起了湖南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商代的人面纹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藏品之一。这件出土于湖南宁乡的青铜器,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是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鼎身四周饰有半浮雕的人面,每张人面生动严肃,传达出一种肃穆崇高的美感。这件文物不仅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湖南地区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青铜文化。

与人面纹方鼎同样重要的,是商代的立象兽面纹铜铙。这件出土于湖南宁乡的青铜乐器,通高71厘米,铣间宽46.5厘米,重达67.25千克。铜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器物上部两侧有立象、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粗大的变形兽面纹线条上还有云纹。这种复杂的纹饰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展现了湖南地区在商代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青铜器制作水平。

西汉时期的文物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尤为珍贵。这件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的丝织品,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这件丝锦袍的形制为交领、右衽、直裾,袖筒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是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

同样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还有T形帛画。这幅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的帛画,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帛画色彩艳丽,画幅大面积使用朱、黄、黑、白等作为主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形象刻画细腻,以纯熟的绘画技法,以及繁复巧妙的构图,构成了这幅内容丰富复杂的画作。2002年,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因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件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之作的素纱单衣。这件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的衣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重仅49克。素纱单衣以素纱为面料,由蚕丝织造,没有衬里,没有颜色,丝缕极细,织作精美。这件衣服的轻薄程度令人惊叹,被誉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纺织技艺。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湖南地区从商代到西汉的辉煌文明,也反映了湖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解读湖南文化密码的钥匙。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湖南的历史脉络,感受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