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西皮”、“二黄”到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瑰宝,其独特的音乐魅力主要源于两种基本声腔——“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声腔不仅塑造了京剧的音乐风格,也成为了京剧艺术的核心。

西皮声腔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经湖北襄阳传至武昌、汉口一带,与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声腔的起源则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它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也有观点认为它源自徽调。无论起源如何,这两种声腔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中都并用,合称“皮黄”。

西皮声腔的特点是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它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西皮声腔的板式丰富多样,包括导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在京剧中,西皮常用于表现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

相比之下,二黄声腔的旋律色彩较为暗淡,具有南方音乐特色。它的京胡定弦为“5~2”(sol~re),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s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二黄声腔的板式包括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散板、摇板、碰板、导板、回龙、滚板、哭头等。在京剧中,二黄常用来表现沉思、感叹、忧伤、压抑、悲愤等情绪。

要区分西皮和二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京胡定弦:西皮为“6~3”弦,二黄为“5~2”弦。

  2. 音乐风格:西皮高亢明快,二黄沉稳暗淡。

  3. 入唱位置:西皮在弱拍入唱,二黄在强拍入唱。

  4. 过门儿:西皮过门儿结束时归到“1、6”两个音,二黄过门儿结束时归到“565 561”几个音。

  5. 常用板式:西皮常用快板、流水等,二黄常用慢板、原板等。

在京剧剧目中,西皮和二黄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失街亭》中的“两国交锋龙虎斗”就是典型的西皮原板,而《空城计》中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则是二黄原板。《四郎探母》全剧都为西皮唱腔,可以作为西皮腔的代表;《大探二》全剧为二黄,也可作为二黄腔的代表。

西皮和二黄在京剧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京剧的音乐表现力,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表达情感的手段。通过这两种声腔的有机结合,京剧得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