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股动脉和股深动脉是人体下肢的重要血管结构 ,在血管介入手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血管结构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股动脉是下肢的主要动脉,起源于外髂动脉,沿股三角下行,最终移行为腘动脉。它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分为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股深动脉则是一条重要的分支,它从股动脉外侧发出,沿大腿内侧下行,为大腿内侧肌肉提供血液供应。
在血管介入手术中, 股动脉是最常用的入路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都是通过股动脉入路完成的。这种入路方式的优势在于股动脉直径较大,位置表浅,易于触及搏动,操作成功率高。然而,股动脉入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增加了下肢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风险。
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入路方式。 桡动脉入路就是其中之一 。1989年,Campeau首次报道了通过桡动脉行CAG,开启了桡动脉入路的新纪元。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桡动脉入路具有术后患者无需制动、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显著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等优势。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推荐桡动脉入路为冠状动脉诊疗的首选入径。
然而,桡动脉入路也并非完美无缺。研究发现,近端桡动脉穿刺引起的动脉闭塞率超过5%,且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学界又开始探索更远端的血管入路。2017年,Kiemeneij报道了 经左手鼻烟窝处的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行介入治疗 ,证实其为安全可行的。这种入径方式不仅保留了桡动脉入路的优势,还进一步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介入手术的入路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股动脉入路,到桡动脉入路,再到现在的远端桡动脉入径,每一次进步都代表着医学技术的革新。未来,随着更小尺寸、更薄壁鞘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血管介入手术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