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鲁迅,以一等第三名毕业于矿路学堂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1898年,23岁的周树人(鲁迅原名)离开故乡绍兴,来到南京求学。他先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为鲁迅提供了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鲁迅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他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奠定了基础。

在矿路学堂,鲁迅第一次接触到了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他学习了化学、物理、地质、矿务等课程,这些新知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鲁迅对这些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曾认真抄录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浅说》译文,并绘制相关地质构造图,装订成厚厚的两本。这种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自学精神,为他日后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矿路学堂的学习经历也加深了鲁迅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他曾回忆道:“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这种对旧式教育的批判态度,后来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矿路学堂期间,鲁迅接触到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本书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后来回忆说:“一有闲空,就看《天演论》。”《天演论》中介绍的进化论思想,激发了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1901年12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这个成绩不仅体现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扎实功底,也预示着他未来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毕业后不久,鲁迅选择赴日留学,这一步骤标志着他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思想家的转变。

矿路学堂的学习经历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为他提供了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鲁迅思想观念的转变。从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鲁迅完成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到现代思想家的转变,为他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也启示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蒙和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