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美德,正如所说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还”,善良的人往往能够收获好运。
然而,也有人认为过于善良会伤害我们,善良应当珍贵。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我认为,唯有懂得共情的人,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善良的界限,才能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最高级的善良,一定是要学会共情。
01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一只蘑菇,于是他就蹲在角落里,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
如果让我们来治疗他,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可能会说:你不是蘑菇,快点站起来。
我们可能会不断重复这句话,甚至试图将他拉起,但这位病人依然会毫无反应,继续做他的蘑菇。
真正优秀的心理医生则是这样做:
他撑开伞,蹲在病人旁边。
病人疑惑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
病人点头,继续保持他的姿势。
待坐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了几步。
病人不解地问:你是一只蘑菇,怎么能动呢?
医生说:蘑菇也是可以动的啊。
病人恍然大悟,结果他便跟着活动起来。
随后医生开始吃饭,病人又好奇地问:你怎么能吃饭呢?
医生回答: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
病人觉得合理,最终也开始吃饭。
几周后,这个人的生活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共情听似复杂,实则简单,关键在于在他人困境中,处于同一层面,陪伴他走出低谷。
而他,同样有能力重返快乐生活。
学会共情,便能触碰到他人心中的柔软,以真正的善良为他人提供帮助。
02
我有一位朋友,他人际关系极好,处事周到。
创业时,总有各方支持他。
我们曾询问他如何“修炼”的,他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
高中时,他搬了新家,隔壁邻居是一位警察。
高三的一天,这位警察因公殉职,留下10岁儿子和妻子。
以前放学回家,他从不带钥匙,总是叫爸爸来开门,因为他的爸爸下班早。
警察去世后,父亲特意告诫他,今后要自己带钥匙,别喊爸爸开门。
朋友困惑,问父亲原因。
父亲说:如果你叫爸爸,隔壁小男孩听到会很难受。
从此,他意识到在他人面前应避开那些不愿提起的痛点,若不慎提起会立刻道歉。
如果在一起时他人触碰了某个敏感话题,也会帮助解除尴尬气氛。
父亲的共情,深深影响了他。
事无巨细,时刻为他人着想,这也使他有了许多知心好友,人们也乐于与他合作。
学会共情,能够令善良更为体贴。
而善良的人,自然拥有福气与好运。
03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记得小学寒假某天中午,家门口来了位提着化肥袋,手握破碗的乞丐,虽然衣衫褴褛,但脸庞干净。
他见我们吃饭,询问是否可以给予些食物或水,甚至连刷锅水也无妨,他的妻子正躺在车里重病。
正好有邻居来访,建议随便给点剩饭了事。
然而,奶奶却停下筷子,转身对妈妈说道,把刚出锅的馒头分一半给他,再让爸爸给点钱。
那人接过馒头,却坚决拒绝接受钱。
最终爸爸硬塞给他一点钱。
邻居不解,频频评论我们家富有之类的话。
奶奶叹息,提及她曾为养活爸爸和几个孩子,也曾乞讨过。
曾经历过饥荒,连树皮都被人食用,过年时能吃上点芋头叶就算不错。
她难以忘怀的是,一家人曾分给她一个玉米面窝窝。
这段经历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震撼,至今铭记于心。
很多时候,我们同情他人,最实际是一种对自身的理解。
最高级的善良,必然需要懂得共情。
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