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平仄的方法:如何用普通话语音区分平水韵“平仄”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普通话与古汉语语音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现代人用普通话读古诗时常常感觉不押韵。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普通话读来,末尾的“在”、“深”、“泪”、“心”并不押韵。然而,如果用中古汉语的语音来读,这些字就会押韵。这种古今语音的差异,正是我们理解古诗平仄的关键所在。

平水韵是宋代出现的一种韵书,它基于《切韵》和《广韵》的系统,但大大简化了韵部。平水韵将汉字分为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又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比《切韵》和《广韵》简单,但仍能较好地反映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直到今天,许多爱好古风的文艺青年仍然依靠平水韵来押韵。

那么,为什么用普通话读古诗会感觉不押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入声字的丢失。入声是古代汉语中以k、p、t结尾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在”字,在中古汉语中是入声字,而普通话中读作去声。这种变化导致许多原本押韵的字在普通话中不再押韵。

其次是韵母的异化。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普通话读来,“行”、“声”、“情”并不押韵。但在中古汉语中,这些字都属于“梗”摄字,韵母相近,是可以押韵的。

此外,普通话中还存在舌尖韵母的变化、歌戈韵的混淆等问题,都导致了古诗在现代读来不押韵。

那么,如何在现代汉语中识别古诗文的平仄规律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平水韵的分类。其次,要注意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例如,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可能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或去声,但它们在古诗中的平仄属性是不变的。再如,某些在普通话中读音相近的字,在中古汉语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

学习古音知识对于理解古诗文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诗的音韵美,还能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言:“我们不要求照古音来读古书。那样做,一是不容易,二是没必要。我们只要求知道古代读音与现代读音不同。”

总的来说,虽然普通话与古汉语语音存在差异,但通过学习平水韵和古音知识,我们仍然可以在现代汉语中识别古诗文的平仄规律。这种跨时代的语言理解,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欣赏古诗文之美时,我们不应被表面的语音差异所困扰,而应该努力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