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考,任何修行人都逃不过的试炼!道教对于魔的定义!

发布时间:2024-09-18

1

魔究竟为何? 在近代西方通俗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网络与媒体的传播,以及佛教经典的广泛宣扬,关于“魔”的理解与道教文化的区别显得尤为突出。

《正字通》中的译经论指出:“魔,古代以石磨为始。

梁武帝将其改变为鬼。”这里的“磨”本视作砥砺与考验,改为“鬼”则暗示了力量巨大的邪鬼。

这种说法与我们的道教经典有所不同。

在道教的观点中,元始天尊于龙汉开图尔后,统治三界,有无数自然神灵通过修炼而成仙。

在显现的层面上被称之为仙帝, 负责赐福与教导。

而隐秘的则为魔帝,主要负责保护与惩罚。

这正符合我们道家两仪理论。

仙帝与魔帝同属于元始天尊的统辖之下,魔帝严厉压制北方的酆地,而此地恰为“雷城”之所在。

魔帝亦以五大魔帝为代表。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中说道:“青天魔王,巴元丑伯。

赤天魔王,负天担石。

白天魔王,反山六目。

黑天魔王,监丑朗馥。

黄天魔王,横天担力。

五帝大魔,万神之宗。

飞行鼓从,总领鬼兵。

麾幢鼓节,游观太空。

自号赫奕,诸天齐功。

上天度人,严摄北酆。”从中可知其神格与仙帝相同,皆可达诸天之境。

《上清隐书》中的玉清神霄王提到:“凡鬼魔变化多端,或沉或浮,或见或亡,或聚或隐,或藏或形,或气或死或生,或飞云中或治空洞,五彩艳丽、模糊不清,皆承六天之运,受会于三天,在其度之内故得肆其凶丑。

高人往往因追求巧妙之事而导致不纯之人心,继而滋生众多恶逆的显现,因此让其以威力震慑人心,以罚非役之以兼考官,故不灭其根源。

若使运终的数讫,气则自然消逝,民心自然而纯,学者则将自然而然成仙。”

由此可知,仙帝在不同场合设教并度化众生之时,魔帝也在各处追查邪灵以守护后学,飞翔变幻以考验试炼,促使后学自觉清净之功德与立身之德。

2

不论你是否在修道,魔考始终存在。

没有进行修道的人,所面临的魔考则体现在事业不顺、身体不佳、家庭不和、感情不顺等各类困扰上,这些都是魔考的表现。

在道教中,这些困扰被视作业障,对一般人而言,这些业障极为难以承受,有时甚至逼人走向绝路。

很多人正是因为遭遇这些不如意走上了修道之路。

如果业障过重而未走入修道,几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修行至一定境界后,会逐渐引来前世的冤亲债主及地府的因果报应前来索债,有些人因而把这些视作魔考,而实际上这些魔考因人而异。

魔境的干扰愈发强烈,修为越高,其魔境也越发强大 ,“主要是由于修道人的气场吸引了同频的生灵。

当修行达到一定层次,气场便会形成独特频率,与相同频率的生物自然产生吸引。”

最初的修道魔考是外在的考验,诸如未入道前的事业瓶颈、情感问题、家庭摩擦等困难将加速到来,或因家人的误解而受阻,或者其他外在因素妨碍了修道进程。

这是因为修成之后,前世的债务将无法继续向你索要,前世的冤亲债主终于在今世开始追讨,若前世的债务尚未清偿,岂能让你顺利修成道呢?所以这才会阻碍你的修道进程,急于索债,让你无暇应付,无法修成道。

因此修道并非易事,能够轻松修道的人通常拥有非常丰厚的福报,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更高阶的魔考,即是在克服了前述业障后,进入真正的证悟之道。

此时若功德未行,便会遭遇众多无形阴界的干扰,或者被误导。

这个时期若没有明师的指导,就容易被击败而退道。

诸多修道者在这个阶段自以为道行高深,甚至不再将老师放在心上,认为自己道行已胜过师父,因此才会吸引到所谓的神仙前来教导;实则这些都是披着仙道外衣的魔(外灵)在指导他们。

若魔不明言是某位神仙,你会怎样对待他?你一听到“魔”,必定会避之唯恐不及,怎可能轻易与之交往?因此,这时往往也是我们常说的“走火入魔”的阶段。

如果平日尊敬师长,努力行善,魔便难以接近,若有接触,也会有神仙相助,方能渡过难关。

3

后期的魔考虽千奇百怪,但并不比初期的魔考更难处理。

初期的魔考主要是事业、家庭、情感等因素,作为师父的很难给予有效帮助,只能提供一些方法让修道者参考,至于能否应对则取决于当事人的智慧与造化。

后期的魔考较为容易解决,只要修道者平时心存善念,常做功德,敬重神仙与师长 ,高孝顺于父母,自然能轻易渡过。

若修道者平日不孝,不尊重师长,缺乏功德,唯利是图,为所欲为,自以为是,便难以度过这一阶段的魔考。

因此,后期遭受魔考失败的人,心灵上往往会留下深深的伤痕,甚至不再提及修道的益处,常感叹修道之艰难:“修行并非一生之事。

有些才能是前生带来的,很多成就并非一生之功。

想要成道确实困难,艰难程度如同登天,甚至修得一个人身都极为不易。”

在面对魔考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修道时都要双修身心,切勿只靠打坐练功期待成仙成道,这绝非可能之事。

修行必须落到实处,悟与行不可割裂,平日的言行举止皆需心念相应。

要知道,无形的思想埋藏在心田,才是我们命运的主宰。

道教讲究气,气是一种能量的表现。

善念用于气中则为“善气”,若善气发出,自然会吸引有善意的人或神灵来到,命运亦会渐渐趋于顺利;而人心若生恶念,施于气中则为“恶气”,恶气聚集就会吸引恶人或恶意鬼神,最终面临惨痛的遭遇,命运自然变得越来越糟。

因此若表面说得一套,内心行得又一套,便很容易越修越糟。

因此道教尤为强调“诚”,心诚则灵,不打诳语皆是如此。

修道修至某种境界,往日的亏心事,如心思占便宜、言行不一、不尊重长辈、失去诚信、不做功德等种种缺陷,皆会成为魔考的对象。

一旦通过考验,便会让你心灵恐惧,或让身体愈加虚弱。

若仍旧无法觉悟改过向善,便会更进一步控制你的心灵,折磨你直到彻底失去修道的信念。

因此,我们常说“厚德载物”,不修心性,不累积功德又如何能够承载理论证道呢?

道教中魔的种类

道教经典将魔分为十类。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五提到:“行道之士,首先需明了制御之法,其魔有十种,因此具于篇内。

学者深入探究,勿为魔所试,则道不难成。”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此十种魔中,天魔乃仙帝所幻成考验,非邪鬼可为之,其余九者需谨慎应对。

经中提及的诀、印、咒语等方法以退之等内容此处不便多言,接下来的内容将以内炼与修为为义。

十魔试炼之含义

1、天魔

《上经大法》诚言:“天魔者,修炼居山之士一念之差,便被魔王所败,无法达到真正的境界。

何以如此?正是练火丹修真,养浩然之气,持之以静,但若看见一些虚幻的形象、幢盖、幡与百种香花异云遮蔽了内心,或听见仙乐之声,均为天魔之所试,非实正之道所能涉足。”

关于天魔的说法可谓是“着象”所至。

《坐忘枢翼》中提到:“若意念设想,则会感知多种邪魅,混沌之中见其异状。

这是其祥也。”需保持内心平静与清静,方能与道合一,要知空中无形,形者乃道之末也。

如能看透幻象,便可在幻灭之后证得《上经大法》:“魔自退去,变神为元始天尊。”

此点经文确为正确,作者也曾亲自验证其非凡之处,须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空中之妙本乃一道气。

此天魔的幻试炼过后,方可算作“初得一气,入于玄门”。

2、地魔

《上经大法》云:“地魔者,行持之士在施法之时,有时由于怀疑而被地魔所窜扰。

何以如此?欲思存而心生疑虑,因而施法不灵,不通言语,导致道法被困扰。

此皆因心存不正、法不纯之所致。”

对于地魔的说法可以认为是“修炼不足”所致。

施法时若不去除私心杂念,心修不正,难免地魔便会随之出现,亦会导致法不通,成为困扰的根源。

对此,应时刻自警,正视自我,重修自身的心性。

3、人魔

《上经大法》曰:“人魔者,往往在行持之士中皆有之。

或隐居于山林,或入室修道,因触旺俗,以致思存不正,声音之中乱其道身,故皆为人魔之所试。”

关于人魔的说法则为“俗缘未断”之故。

修道之士应多加注意与选择交往之人,因一旦入俗,则可能触犯道规,影响修行。

4、鬼魔

《上经大法》指出:“鬼魔者,行持之士或在荒野修行,亦或在尸地建坛,因一念妄想而招致邪灵梦魇。

此皆因法不专注而生。”

对鬼魔的说法被视为“法炼不专”,修道之士应专注于法门,执着于一法,避免无效学习而贻误修行。

5、神魔

《上经大法》称:“神魔者,修士因驱逐精邪而被试。

神心若不正则必遭神魔打扰,或现形,或作声,导致法身不得安宁。”

对神魔的说法应谨慎应对,修道者切勿忘却法戒。

6、阳魔

《上经大法》云:“阳魔者,修道者或因情欲未绝而犯此试煉,纤维不安,心懈而生烦恼。”

此理多见于修道过程的凯歌,没有平心静气,则赤裸于阳魔试煉之中。

7、阴魔

《上经大法》说道:“阴魔者,修习秘文之士心存妄念,或言诸尘事,则为阴魔所扰乱。”

此卷需要注意内部的修行,须以真实正气为主。

8、病魔

《上经大法》中道:“病魔者,修道者或因饮食失调而生病,此皆自取。”

关于病魔的说法则是确保养生的重要性。

9、妖魔

《上经大法》道明:“妖魔者,山林多矣。

修道者心怀欲念,容易招致妖邪与化身。”

与妖魔的抗争需坚守正道,磨炼心性。

10、境魔

《上经大法》说:“境魔者,修道者在行持之际或为景色所动,心起贪嗔而生三界之扰,而惹境魔之考验。”

对此境魔的对策在于明心见性,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稳定。

结语:

《上清隐书》中高上消魔王说道:凡是已经成就真人的人仍然可能遭受魔的磨炼,何况众多的学者呢?达到仙道者必然经历试炼,方可以得到九天的保护来制魔。

因此,魔之出现也是对邪与正的考验。

倘得魔保举,则可阔步登天,岂不为咎于魔乎?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十六中提到:“学者若能正心诚意,常能免于众多魔的打扰,方能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