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这5句话,带你穿透迷茫

发布时间:2024-09-18

网络上曾有一个引发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余华的作品中,最值得一读的是哪一本?”

有人这样回答: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所有作品中最杰出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

它不仅是余华对创作过程的心灵总结,更充满了无限的原创可能。”

这本书如同一座幽深的森林,内部的道路错综复杂。

每一条小径都未曾穷尽,且都通向未知的无限可能。

若缺少了这部作品,余华的整体创作将显得格外单薄和平淡。

故事以少见的第一人称视角,用童年的回忆作为线索,通过错综时空,细致展现了“我”的成长与内心体验。

余华似梦似幻的笔法,让读者沉浸在回忆之中,体验人性的荒诞,领悟生存的哲理。

书中的五句话,带你穿透迷茫,活出清晰。

01

在县城旁的村庄南门,孙家有三个儿子,而我正是其中的老二。

作为孙家的二儿子,自出生以来,我在家中几乎从未引人注目。

由于家庭经济窘迫,我在6岁时被亲生父母送走。

12岁那年,养父出轨自尽,我只能返回原生家庭。

然而,这并未改变我的处境,反而令我更加艰难。

受排斥、遭打骂、被陷害……

我犹如一只下水道的老鼠,孤独地在黑暗中挣扎,默默流泪。

尤其在被亲兄弟诬陷后,更是遭到父亲的残酷毒打。

那一天,我战战兢兢,根本不敢睡下。

我害怕自己一旦入睡,便再也无法醒来。

可翌日清晨,我发现自己仍然活着。

那一刻,透过门缝照射进来的阳光,让我激动不已。

自此,我坚持努力学习,暗中借钱参加高考,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人生道路曲折蜿蜒。

然而,命运有时会在不经意间为你开启新的希望。

撑不下去的时候,一缕微光也能带来生存的希望。

能够活着,接受阳光的照耀,就是生命最初的意义。

02

在父母眼中,我仿佛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从未受到一点关注。

但越是缺乏关注,越是渴望被重视。

为了赢得同学苏杭的喜爱,我拼命地迎合他们,一起抽烟,一起在街上对路过的女孩叫喊。

当苏杭长时间和同学们聊女性生理书籍时,我心生不悦,但又害怕被孤立。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用臭袜子恶搞优雅的音乐老师,并公然扔掉老师的教科书,却赢得了众多同学的赞美。

我开始反思,这样的友谊是否是我所渴望的?

最终在他用柳枝抽打我以吸引女同学的目光时,我明白了这样的关系无须珍惜。

每个人天生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但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为了迎合他人,就会迷失自我。

曾经以为被捧在手心里才是成功,然而历经风雨后,我领悟到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叔本华曾说:

“一个人唯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找到自己。”

许多人为了逃避孤独,试图从他人身上找到热闹。

却不知,得到了他人,失去了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要尝试独自行走,享受独自的风景。

即便踽踽独行,依然能够看到天地与众生,找到自我。

03

母亲性情温和,勤劳踏实。

家里的大小事务,她总是尽心尽力。

怀孕近九个月时,因实在无法弯腰,才停止了辛劳。

即便如此,她依然得鼓起劲去给父亲送饭。

我出生那天,母亲原本准备送饭,但偏偏肚子疼了。

终于我呱呱坠地,但因此耽误了父亲的午饭,他在田地里怒骂不已。

当母亲面色苍白地捧着饭出现时,父亲便劈头盖脸地咆哮。

母亲唯恐惹怒他,便颤巍巍地解释,是由于生孩子时剪刀放得太远,导致了延误。

父亲丝毫不关心母亲的状况,反而在意的是生下的是个儿子还是女儿。

尽管母亲在产后虚弱时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的一日三餐,然而她的付出并未换来丈夫的爱。

后来,父亲勾搭村里的寡妇,竟把家里的东西明目张胆地搬到寡妇家。

父亲与寡妇欢快后返回家中进入母亲的被窝,母亲只能故作无事。

母亲的过度忍让让她在生命的尽头充满遗憾。

读者在此掩卷不禁深思:

“如果母亲当初不那么过于‘温和’,结局是否会有所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亦是如此。

不愿发声,不敢争取,甚至在利益受损时,也不敢发泄。

以至于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世间皆苦,惟有自渡。

玫瑰有刺的保护,才让它肆意芬芳。

04

我的父亲孙广才,原是地道的农民。

可在三弟救人去世后,他突然想借此名声谋取利益。

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令他的期望落空。

他开始变得冷漠、自私、无赖。

对生病的老父,他不仅克扣食物,还强迫其住入杂物间,甚至催促老父早点去世。

他对待妻子不忠,公然与同村寡妇同居,最终把家败光。

媒婆为大哥介绍的未婚妻,他竟去调戏。

大哥娶了心爱的妻子后,也遭他的折磨。

愤怒的大哥用菜刀割掉了他的一只耳朵。

他对待我这个二儿子就如同野草,随意厌弃。

原本美满的家庭,因父亲的邪念而渐渐破裂。

他最终的结局是在醉酒后跌入污水沟,再无翻身之地。

鲁迅说过:

“世上本无恶魔,邪念丛生,自然便有了恶魔。”

人性的确是善与恶的交织,但若内心萌发邪念,恶魔便会侵入,我们的言行便会受其控制。

擒贼需先擒王,制人需先制心。

就算不断跌入黑暗,我们也要仰望太阳,千万别让黑暗将我们吞没。

05

我的祖父孙有元年轻时是一位石匠,拥有技术与力量,闯荡大江南北。

然而,一场意外令他从山坡摔下,造成腰部受伤,失去劳动能力,从此只能依赖两个儿子供养。

长久以来不劳而食,导致他不受人待见。

祖父学会隐迹,常躲在角落里,只有吃饭时才会露面。

回忆往事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他想起自己随曾祖父到处兴建石拱大桥的情景。

后因造一座官桥失败,曾祖父入狱,但他凭借聪明才智重新建好那座桥。

在战乱中,他与曾祖母一同逃命。

野狗却无情地夺走了曾祖母,悲痛中,他遇见了祖母。

祖母原生家庭的富裕、被包办的婚姻、年轻时的美丽常在他的回忆中浮现。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应向前看,不能活在过往中,但适度的回忆其实极其重要。

无论是痛苦还是甜蜜的回忆,都是一个人独特的经历与财富。

如果没有回忆,普鲁斯特又如何将生命中最好的一部分倾注在《追忆似水年华》上?

回忆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得以重新解读,将那些看似无关的往事重新组合。

为过去赋予意义,为现实带来慰藉。

有人感慨: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让人无法放下,翻阅几页,便全身心融入其中。

这本书令我心痛,阅读起来甚至如同折磨,但又无法自拔。”

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深深牵动着读者的心。

其实,在世间行走,谁都曾经历过风雨,受过伤痛,想要呐喊、迷惘。

在迷茫时,切勿自怨自艾,更不应放弃。

请相信,我们终将等待到雨过天晴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