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30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在这场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共有8人被捕,但最终只有6人被处死。这8人中,为何有2人幸免于难?戊戌变法的失败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被捕的8人中,张荫桓和徐致靖最终幸免于难。张荫桓是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人,原本要被处死,但因为他有洋人撑腰,最终被判处流放新疆。慈禧对八国联军宣战后,又想起了他,最终在1900年把他处死。徐致靖是地地道道的维新派,慈禧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但因为他的父亲与李鸿章是同年的进士,李鸿章给同学面子,找到荣禄为他说情,慈禧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光绪在事变前三个月的确没有召见过徐致靖,就给他一个“斩监侯”,相当于死缓。
张荫桓和徐致靖的幸免于难,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张荫桓依靠洋人势力保命,徐致靖则得益于李鸿章的面子。这说明在晚清时期,个人关系网络和外部势力的介入,对政治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光绪皇帝虽有变法之心,但无变法之能。相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光绪皇帝无疑更支持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决定。可是他空有变法之心却没有相应的政治经验,对于政治的残酷性也不够了解,这才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次,维新派过于急躁,在变法过程中失了分寸,脱离实际。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期间,清政府针对戊戌变法累计下达了100多道诏令,平均起来甚至一天超过一道。这种急躁的改革方式,导致许多政策脱离实际,难以实施。
再次,当时的维新派对于国际时局不了解,险些丧权于国外。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的话,甚至准备将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请过来当顾问,并且对他委以大权。他们甚至还想顺应日本提议的日建立一个“中日英美大合邦”,把国内亦应重要事务都交给外国人来处理。这种程度的改革在当时已经偏离了正轨,就连比较开明的洋务派老臣都明确表示反对。
最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拒绝了很多有志改革的“能臣”。在当时的清政府,想要改革的并不仅仅只有康梁等人,甚至还有一些有名的清政府能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当初是写了入会申请的,顺带着还让自己的家庭送来了2000两文银,充当入会费。可是康有为非但瞧不上李鸿章,还派人把李鸿章的家丁轰了出去。
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谭嗣同等人为革命甘于献出生命的精神,还是惊醒了一些有报国之志的年轻人的。他们逐步意识到当时的局面,倘若不改革就没有活路,所以国内掀起了一波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人们争相留学学习,最终带回了很多西方先进学说,让国内的氛围愈发活跃。
其次,戊戌变法促进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后来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下令执行新政,办新军、建学堂、改革法制,派人去西方考察。实际上走的就是当初维新变法的例子,甚至有些政策还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最后,戊戌变法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打好了基础。正是因为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国内知识分子越发愤恨清政府,最后这些人才会完成从维新到革命的转变。再加上戊戌变法推动了办学热,这些为五四运动的诞生孕育了生存土壤。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导,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的真正开端,并推动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它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我们,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改革者需要有政治智慧和策略,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不能脱离实际。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