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史上最成功的变法,却被人骂了上千年!(上)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改革之一。一方面,它被视为“史上最成功的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它又因严酷的法律和对传统的颠覆而饱受批评,甚至被骂了上千年。那么,商鞅变法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变革?它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又为何会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崛起

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356年,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法等。第二次变法则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包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据史料记载,经过两次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严刑峻法引发社会不满

然而,商鞅变法也因其严酷的法律和对传统的颠覆而饱受批评。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采取了“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严厉措施,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施以黥刑和劓刑。这种做法虽然维护了法的权威,但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

此外,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也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些都导致了商鞅变法在后世遭受了诸多批评。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争议不断

尽管商鞅变法在当时和后世都遭受了不少批评,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现代学者所评价的,“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是中国两次最大的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它不仅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提供了雏形。

商鞅变法的争议性,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实推动了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做法也确实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痛苦。这种矛盾性,正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消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更加全面、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