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自汉代起,古人为每个时辰赋予了动人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读来悦耳动人。
夜半,作为十二时辰的第一时辰,夜幕已深,万家灯火皆已熄灭。
但在千年前,落榜的张继却难以入睡,寒山寺的钟声在这一刻响起,击打着他的心灵,激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诗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若无张继的诗意,还是早些归于梦乡吧。
夜半是一天中最阴暗的时候,适合入睡以保养身体。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若能在子时前入睡,晨醒时头脑清晰,气色更显红润。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此时鸡鸣,天光渐显,万物从沉寂中开始复苏,曙光初露,雄鸡高歌。
丑时肝经当令,《黄帝内经》中有载: “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应熟睡以养肝,让肝血更新,顺畅排毒聚血。
若丑时未入睡,面色可能青灰,情绪低迷,易损肝。
平旦,即现代人所称的黎明。
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天色微明,万物开始苏醒,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光,终于迎来了光明与希望。
中医云: “寅时睡得熟,面红精气足” ,此时肺经最旺盛,睡得越熟越好,以确保气血的平衡分配。
睡得沉的人,面色红润且精神饱满。
日出,太阳东升,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充满生机。
古人有“日出而作”的习惯,古代朝廷也于此时开始列队查勤,称为“点卯”。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此时宜起床,喝一杯温开水以清理肠胃,排除毒素,开启美好的一天。
古人“朝食”之时,亦即吃早餐的时刻。
辰时,相传为古代神话中龙神行雨之时。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此时进食易于消化与吸收。
宜选择温和养胃的食物,如稀粥、鸡蛋、牛奶等,忌食燥热的食物。
当阳光临近中午,便被称为“隅中”,人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
古人认为此时蛇会隐藏于草丛,因此也称为“巳时”。
巳时脾经当令,脾主运化,早上进食的食物在此时开始消化。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此时宜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避免久坐不动。
太阳已走至正中,光芒四射,此时阳气达到巅峰。
古时午时是交易的时刻,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此时可小憩片刻,帮助养心,使下午精神抖擞。
日昳,又名日跌 。
此时,阳光偏西,人们从午间的朦胧中清醒,精神焕发地投入下午的工作。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此时宜多饮水、喝茶,有助于小肠的排毒与降火。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所谓“晡时”正是第二顿饭的时间 。
此时猴子常常叫唤,故称为“申时”。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此时应当运动以促进体内津液的循环。
千年前,杜甫也会在此时散步,他在《徐步》中吟道:“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日落,夕阳西下,古人此刻停止劳作,归家休息。
古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
酉时肾经当令,肾在这时进入蓄精养元的阶段。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此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大量饮水和剧烈运动。
黄昏时分,夕阳下沉,万物模糊,天地披上了柔和的颜色 。
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年轻男女常在此时幽会,古诗有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此时宜保持心情愉悦,可阅读、听音乐或练习太极。
人定,是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 《孔雀东南飞》中有云“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
此时夜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进入梦乡。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此刻宜尽早入睡,让身心在温暖的梦境中得到休息,百脉能够获得最佳的休息,对于身体和美容非常有益。
一时有一时的生息,
在这生生不息的时辰间,
是祖先在引导我们:
顺应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
如此才能融入天地之中,
调和阴阳,过好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