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参数那么多,什么样的屏幕才更护眼?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手机屏幕正在成为我们视力的隐形杀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已达29.5个小时,其中99.6%使用手机上网。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不仅会导致眼睛干涩、疲劳,还可能引发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那么,如何选择一块相对护眼的手机屏幕呢?

手机屏幕对眼睛的主要伤害来自两个方面:蓝光和频闪。蓝光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荧光灯、手机、数码产品、显示屏、LED等光线中,波长在480nm 500nm之间。虽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有害,但波长在400nm 450nm的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引发视力损伤。此外, 蓝光还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频闪则是OLED屏幕手机的主要危害之一。OLED屏幕一般采用PWM调光,通过“亮灭亮灭”交替闪烁来调整屏幕亮度。虽然这种频闪不易被察觉,但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眼睛干涩、视力疲劳、视力下降等不良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手机厂商们也在不断努力。 目前常见的护眼技术包括

  1. 高频PWM调光:通过提高PWM调光的频率来减少频闪对眼睛的伤害。 例如,一加12采用了2160Hz高频PWM调光。

  2. DC调光:通过改变电压来调节屏幕亮度,相比PWM调光更为温和,对眼睛的刺激更小。

  3. 类DC调光:属于软件层面的调光,采用“蒙版调光”+“dither平滑”的方式,相对于PWM低频调光要好一些。

  4. 硬件级低蓝光:通过调整LED背光源的蓝光波长,将蓝光峰值波长从450nm变为460nm,从而减少蓝光对眼睛的损害。

在选择手机屏幕时,我们还需要考虑LCD和OLED两种不同类型屏幕的优缺点。LCD屏幕因为本身不会发光,光线来源主要是背光层,调节屏幕亮度只需要调节屏幕电路功率(电压或电流)就能改变屏幕亮度,也就是俗称的DC调光。OLED则是每个像素点独立发光,不需要背光,工作的像素点通电发光,不工作的像素点断电不发光,所以OLED显示的颜色更纯正,同时比LCD屏更节能。

然而, OLED屏幕很难完全杜绝频闪问题。 目前主流调光频率有1440Hz、1920Hz、2160Hz三种规格,都能有效降低频闪对眼睛的刺激,但理论上频率越高越好。例如,iQOO Z9 Turbo采用了3840Hz高频PWM调光,而iQOO 12 Pro则支持1440Hz高频PWM调光。

除了硬件层面的护眼技术,软件层面的护眼模式也不容忽视。例如, vivo X90系列的护眼模式不仅降低了蓝光,还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了色彩 ,避免了传统护眼模式下屏幕偏黄的问题。此外,vivo还推出了“舒眠模式”,可以在日落后逐步动态调整屏幕,既减少护眼模式的色偏影响,又可以兼顾对人体褪黑素分泌的影响,帮助用户在夜晚获得更佳的睡眠。

在选择护眼屏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调整屏幕亮度:避免在过亮或过暗的环境中使用手机,合理调整屏幕亮度。

  2. 使用护眼模式:开启手机自带的护眼模式,减少蓝光辐射。

  3. 选择合适的屏幕刷新率:高刷新率可以减少画面拖影,但也会增加功耗。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刷新率。

  4. 关注权威认证:选择通过TUV低蓝光认证、EyeSafe认证等权威机构认证的手机。

  5. 合理使用手机:遵循20-20-20法则,即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给眼睛适当的休息。

总的来说,选择一块相对护眼的手机屏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硬件也难以完全消除长时间使用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合理使用手机,控制使用时间,才是保护眼睛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