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贵阳甲秀楼,这座屹立于南明河上的三层木质阁楼,见证了贵阳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贵州巡抚江东之主持修建。取名“甲秀”,寓意“科甲挺秀”,寄托了对贵州人才辈出的美好期望。楼阁建于一块形似巨鳌的巨石之上,故又有“鳌矶浮玉”之称,曾被誉为贵阳八景之一。
然而,甲秀楼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自建成以来,它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不幸毁于火灾,后由云贵总督朱燮元重建,并更名为“来凤阁”。到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再次重建,并恢复了“甲秀楼”的原名。现存的建筑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遗存。
甲秀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它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木质阁楼,高约20米,由12根石柱托檐,层层收进。楼身以白石为栏,朱梁碧瓦,飞甍翘角,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楼前的浮玉桥,长90余米,原为九孔,后因修路填埋两孔,现仅存七孔。桥上的涵碧亭,小巧玲珑,与甲秀楼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贵阳的文化象征,甲秀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楼内收藏了众多石刻、木刻和名人字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贵阳翰林刘韫良所撰的长联。这副长联长达206字,比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联”还要多26字,被誉为一绝。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展现了甲秀楼的雄伟气势,下联“数千仞高临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文化地标,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它见证了贵阳从边陲小城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也承载了贵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一位贵阳市民所说:“甲秀楼就像是贵阳的眼睛,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它始终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甲秀楼已成为贵阳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场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甲秀楼的故事,是贵阳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着贵阳的过去,见证着贵阳的现在,也预示着贵阳的未来。在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甲秀楼将继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守护者的角色,为贵阳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