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从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将社会人群区分开来的等级制度。
在商周时期,《周礼》规定了社会等级,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和奴隶等六个阶层。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结构演变为天子、诸侯、士、农、工和商。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隋唐时期,社会上形成并基本确定了三教九流的等级区分,直至清朝灭亡。
同时,与三教九流一起用于社会等级区分的还有九流十家和上中下九流。
所谓的九流十家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兵家和纵横家,明朝时增加了“小说家”形成十家。
至于上中下九流的具体含义和所指的职业,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它们的来源是什么?具体指的又是哪些人呢?我们需要先了解其来源,再详细解释其内容。
上中下九流的来源
有关“九流”的社会等级区分,最早可以在《汉书·艺文志》中找到。
书中用“九流”描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
在起初,“九流”并非贬义词,这里的“流”指的是门派。
用现代学术话语来说,可以将这些门派称为某种信仰,如西方的“弗罗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实证主义”等。
大约到了唐代,佛道儒三教正式形成。
之后,人们将三教和九流结合起来,从而有了三教九流的说法。
然而,将社会阶级区分为上中下九流的理论,却与三教九流有很大区别,应用范围也更广。
三教九流主要用于职业的从事者和信仰方面,而上中下九流可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用于社会阶级的区分,还用于描述人们的职业。
因此,这时候的“九流”不同于东汉时期的“九流”,其含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贬义词。
上中下九流指的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那么,它们具体指什么职业呢?
什么是上九流?
在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形容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君王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从这里的“阁老”可以看出,这种区分方法主要在明朝形成。
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体制,拥有“阁老”制度的,只有明朝独自设立。
在明朝之前,皇帝之下主要有三公和九卿;明朝之后的清朝,朝廷之中的权贵主要是铁帽子王和议政王大臣。
因此,这种说法来源于明朝无疑。
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一流佛祖二流天”形容的是宗教界的主神,封建时期的皇帝权力依赖“神权天授”,因此神灵的地位比皇帝还高。
接下来是君王和官员,再往下是阁老和宰相,最后是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的状元、进士和解元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上九流”其实只是在一个圈子里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排序。
皇帝是最高层,依次往下排列,位于最后的是还未参加殿试的解元(乡试第一名)。
可以说,虽然这里有“九流”的说法,但实际上都属于社会顶层,是人们对金字塔顶端人群的划分。
那么,中九流和下九流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中九流和下九流?
由上九流可以知道,上中下用来区分社会阶层。
人们将社会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九个小等级,共形成27个等级体系。
所谓的“中九流”也有一句顺口溜描述:“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在官僚阶级之下,
中等阶级包括秀才、医生、画家、皮戏表演者、卖唱者、算命先生、僧人和卖艺者。
尽管秀才接近官僚阶级,但地位并不高,在读书人中排在最后。
他们在社会中享有的最高权利,是见到县令时不下跪。
医生的社会影响较大,但地位也不高,通常作为富贵之家或皇族的侍者,被呼来喝去。
画家、卖艺者和僧人是脱离生产的人群,受到社会尊重,但地位比官僚阶级低得多。
这个阶级有一个共同点,即既受到底层尊重,又被上层排挤。
他们处于中间部分,而上九流通常是完全脱产者,是社会顶层消费者,也是最大的剥削者和寄生虫。
那么,人们如何排列下九流呢?
所谓的“下九流”,在民间顺口溜中是“一流高台(戏台表演者)二流吹(戏台配乐者),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他们同样是脱生产者,主要靠卖艺为生。
但他们换取经济的方式较低端,因此排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