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后循环缺血综合症,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术语,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不同,后循环缺血综合症的症状更加多样且不典型,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后循环缺血综合症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这些血管负责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和部分颞叶供血。当这些区域出现缺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头晕/眩晕是常见的症状,但它们并不总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
诊断后循环缺血综合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发因素。此外,还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其中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虽然易受骨伪影影响,但在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中仍有应用价值。
在发病机制方面,后循环缺血综合症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而栓塞则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此外,穿支小动脉病变也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谈到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综合症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似,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等不可调节因素,以及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可调节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颈椎骨质增生并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在过去曾被广泛误解。
在治疗方面,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急性期的处置通常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对于起病3小时内的合适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于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预防方面,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至关重要。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并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有重要的预防作用。此外,还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一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超时间窗和症状持续加重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总的来说,后循环缺血综合症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疾病。它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诊断和治疗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