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背后的深水漩涡:嘉庆年间的一桩奇案

发布时间:2024-09-18

嘉庆十四年(1809),初夏的一天,嘉庆皇帝得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新科进士李毓昌在半年前在家中**“畏罪悬梁” ,而他的叔叔、武举生员李泰清不久前上京鸣冤,要求朝廷主持公道。
新科进士因畏罪自杀 ?这可是自大清立国以来的罕见事件。
​根据清朝惯例,新科进士资历浅,一般难以获得实职,若要被任命为县官,需等到地方官员出缺时方可。
在等待期间,新科进士通常作为候补官员待命。
李毓昌正是“即用知县分发江苏抚署候缺”的候选知县。
​一个尚未正式入职官场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深重的罪孽,非得自寻短见?嘉庆帝来回翻看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的陈情书,心中满是疑惑。
​​一年之前,即嘉庆十三年(1808)秋天,淮河流域因连日暴雨,洪水泛滥,百姓遭受严重灾害。
为此,嘉庆帝曾下旨:
“赈济饥民,各部筹银二十万两,着六部合议,速将赈银放下,钦此。” ​​由于江淮一带隶属两江总督辖区,朝廷下拨的银两便由两江总督铁保统一调度。
铁保为官傲慢,尽职尽责,拿到钱后立即下发各地赈济灾民。
​​但冒赈案件自古存在,为了杜绝贪腐,铁保还派出查赈小组,前往灾区监督救灾工作。
​​ 李毓昌正是铁保委派的查赈专员之一
然而他此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自幼孝亲敬长,品学兼优。
23岁那年,李毓昌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考中举人,但之后屡试不中,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才考中进士。
受铁保之命,李毓昌带着三名仆人李祥、顾祥和马连升前往淮安府山阳县(今属江苏省淮安市)赈灾。
​​听闻上差到访,时任山阳知县王伸汉不敢怠慢,并按照当时的公务员待遇,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和上等的客房接待李毓昌一行。
​​然而,李毓昌作为官场新人,对于王伸汉的安排感到不合时宜。
于是,李毓昌直接绕过山阳县官吏的招待,住进了山阳县郊外名为“善缘庵”的寺庙中。
​​当时,山阳县是淮安府治所,其知县王伸汉以及淮安知府王毂皆为贪官。
他们在救灾款项中侵吞部分款项以肥私。
​​对李毓昌的查赈任务,王伸汉试图通过重贿其随从来摆平这件事。
然而李毓昌恪守原则并未妥协。
​​ ​​李毓昌严查救灾清单并走访灾区,发现山阳县通过假名单、虚报信息等手段冒领赈灾款项达
两万五千两**!李毓昌立即整理材料上报两江总督铁保,请求法律制裁。
​​​​ 知县王伸汉意识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仆役包祥向李毓昌的仆人李祥行贿 ,但李毓昌拒绝妥协,坚持原则。
尽管王伸汉用重金拉拢另一位上级淮安知府王毂,也无济于事。
​​最终,他们联手密谋,在李毓昌的饯行宴上设局,用毒茶和暴力将其杀害,并伪造成自缢假象。
​​ ​​事发后,王毂带仵作上门勘察,但不顾仵作如实呈报的疑点,坚持报告李毓昌是自缢身亡。
两司受贿,未深究其死因。
​​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作为家属代理,发现遗物夹藏的线索,认为侄子被害,于是带着证据开棺检验,并将案件上诉至京师。
​​​​依靠恩师初彭龄的参与,诉状上达嘉庆帝。
​​ 嘉庆帝震怒,亲自下令重审此案
经过重审,得知真相的嘉庆帝命人从重惩处涉案人员,将涉事官员绳之以法。
​​ ​​嘉庆帝不仅为李毓昌平反,更加慨叹帝国贪腐成风,深感无奈。
贪官污吏问题根深蒂固,阻碍着整个帝国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