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太多的戾气,是怎样产生的?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愤怒。从网络上的激烈争吵到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冲突,社会戾气似乎无处不在。这种现象背后,信息茧房效应扮演了重要角色。

信息茧房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 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由相似观点构成的“茧房”中。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

算法推荐是信息茧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释,“基于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以用户的个人特征为标准进行信息筛选,并向用户推荐与其兴趣和价值观高度匹配的个人化信息,由此形成‘千人千面’的内容消费形态。”这种机制虽然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也容易导致用户陷入同质化信息的循环中。

信息茧房加剧社会戾气的机制主要体现 信息茧房加剧社会戾气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wxb://marking)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群体中‘信息茧房’效应一旦生成,群体内容的信息过滤机制就会开始发挥作用。这使得圈层当中,与优势意见相同的观点不断增多,并且不断帮助其他用户强化认同感,产生了所在圈层能代表社会整体的错觉。”这种错觉容易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其次,信息茧房削弱了公共议题的影响力。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用户,由于自我的信息渠道被个人兴趣所垄断,留给公共议题的传播渠道被挤压且不断被排斥,很难引起用户的注意。这使得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难以得到广泛关注和理性讨论。

最后,信息茧房强化了用户的固有偏见。正如一位观察者指出,“用户不断在嚼食机器推荐信息的过程中,强化其固有的内容取向,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容易导致用户对不同观点产生排斥,甚至产生攻击性情绪。

要缓解信息茧房效应,减少社会戾气,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应该优化算法,增加信息的多样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与用户兴趣相反的内容,打破信息的同质化。

其次,用户自身也应该主动拓展信息来源,不要局限于单一平台或观点。正如一位学者建议的,“当选择更为‘主动’、对推荐算法有修正作用的操作时,会削弱信息茧房的形成。”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可以合作,举办跨领域的对话活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信息茧房效应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打破信息壁垒,增进相互理解,才能真正减少社会戾气,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