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属物种数要从5个变成6个?非洲豹和亚洲豹的基因差异超乎想象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德国波茨坦大学等机构的最新研究发现,非洲豹和亚洲豹之间的基因差异超乎想象,甚至超过了棕熊与北极熊之间的差异。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物种分类观念,还可能促使豹属物种分类从5个增加到6个。

研究团队对26只豹子(14只非洲豹,12只亚洲豹)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18个存放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豹子皮毛标本。结果显示,非洲豹和亚洲豹在50万至60万年前就已经分化,且分化后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杂交。这一分化时间比北极熊和棕熊(约40万年前)还要早,也比现代狮和无鬃狮(约48万年前)的分化时间长。

更令人惊讶的是,非洲豹的遗传多样性平均是亚洲豹的2倍。在亚洲豹的几个亚种中,种群数量越少,遗传多样性越低。例如,远东豹的遗传多样性比印度花豹和爪哇豹都低。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科学家曾发现非洲豹的遗传多样性大约是远东豹(东北豹)的4倍,是狮子的2倍,是猎豹的5倍。

那么,为什么非洲豹的基因多样性比亚洲豹高呢?研究人员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奠基者效应和地理隔离的影响。

奠基者效应指的是少数个体从其他地方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建立种群,虽然种群规模扩大,但遗传多样性并未提高。最初从非洲迁入亚洲的豹子数量较少,导致亚洲豹初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就很低。

地理隔离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在非洲,地理环境对豹子种群的隔离程度较轻,豹子可以在各片栖息地自由穿梭,交换遗传物质,从而保持和增加遗传多样性。而在亚洲,高原、山脉、湖泊、海洋等地理因素对豹子种群的隔离程度较严重,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弱,遗传多样性难以维持或提高。

这种巨大的基因差异引发了学界对豹属物种分类的重新思考。如果按照北极熊和棕熊的分类标准,非洲豹和亚洲豹或许应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这将使豹属的成员从目前的5个(老虎、狮子、豹子、美洲豹、雪豹)增加到6个。

然而,科研人员表示,关于豹子的划分,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生物学证据以及科学界更多的讨论。例如,研究中发现波斯豹(安纳托利亚豹)和巴巴里豹这两个较为特殊的种群,它们的基因组中都含有少量非洲豹的成分,这表明在最近10万年里,非洲豹和亚洲豹之间可能发生了小规模的基因交流。

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物种分类观念,也凸显了基因组学对传统分类学的巨大冲击。正如研究中提到的,线粒体基因只能代表豹的母系血统,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父系血统。全基因组测序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准确的遗传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种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关系。

对于豹属物种的保护工作而言,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使非洲豹在面对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时更具优势。相比之下,亚洲豹尤其是那些数量稀少的亚种,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这提醒我们在制定保护策略时,需要考虑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豹属物种的认识将不断深化。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分类学变革,但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令人惊叹的大型猫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