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9世纪30年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演变,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对原住民的不同态度和政策。
美国建国后,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冲突不断。1776年《独立宣言》中就将印第安人描述为“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种族。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推进,印第安人的土地和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要求密西西比河以东的五大印第安部落迁往联邦指定的西部地区。这一法案标志着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开始。随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条约和政策,不断压缩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
印第安保留地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确立时期(1830-1871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军事手段,强迫印第安人迁移到指定的保留地。1853-1856年间,美国与印第安部落签订了52项有关保留地的条约。
缩减时期(1871-1934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开始缩减保留地的规模。1887年通过的《印第安人土地分配法》导致印第安人保留地土地的2/3被白人剥夺。
空壳时期(1934年至今):1934年《印第安人改组法》通过后,保留地的缩减趋势得到遏制。但保留地内部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政府财政资助等问题依然存在。
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对印第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限制了印第安人的自由,将他们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保留地制度,对印第安人进行强制同化,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印第安人寄宿制学校里,印第安学生被禁止使用母语、穿着传统服饰,甚至被强迫剪发。这种强制同化政策导致许多印第安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死亡或辍学。据统计,1819-1969年间,美国37个州建有400多所印第安人寄宿制学校,其中50余所学校发现墓地,直接或间接导致4万多名印第安儿童死亡。
教科书上通常将印第安保留地制度描述为一种保护印第安人的措施。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这复杂。印第安保留地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它不仅是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更是对印第安人文化的破坏和对印第安人权利的剥夺。
时至今日,印第安人在美国社会中仍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根据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字,印第安人的平均寿命仅为美国白人平均寿命的2/3。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失业率极高,2003年印第安人合格劳动力中的失业率达到了49%,约为美国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印第安保留地制度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书上描述的更加复杂。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历史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深入探究历史的多面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