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如今,颈肩问题已成为许多现代人的“通病”,一旦发生,轻则颈椎和肩周出现痛感、酸胀,重则表现为手麻、头晕,甚至心悸、心慌等症状。
常有朋友询问,艾灸后的不适症状消失后,若暂停艾灸,疼痛便会复发,这说明颈肩问题顽固难治。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大家不是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去关注小肠的情况,这是为何?
小肠属火,最怕寒冷
在中医的视角中,小肠与心脏相辅相成,气血相通,小肠本身属火、属阳,其主要功能是接受、消化和排泄:
1、受盛化物
小肠接纳由胃初步处理过的食物,需在小肠中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行进一步消化。
2、泌清别浊
小肠在继续消化的同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传送至脾胃,再将食物残余排至大肠,以形成粪便;而水分通过肾脏气化后形成尿液。
那么,小肠的上述功能是什么推动的呢?简单来说,这完全依赖于小肠阳气的充足!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小肠是人体最大消化器官,其内部的消化酶是进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而消化酶则需要在适宜的温度(37℃-40℃)下正常工作。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因为不良习惯,如过度食用寒凉食物、穿着单薄、喜欢待在空调环境中,导致小肠的阳气受到损伤。
对于小肠这种阳性器官而言,阳气不足意味着运动力不足,继而引发以下症状:
01. 吸收功能弱,总是无法增重;
02. 饮食不当容易引发腹痛、腹泻;
03. 肚脐周围感到寒凉,偶尔伴有疼痛;
04. 颈肩部僵硬,活动受限,尤其在食用冷食或饮品后更为明显;
05. 容易感到心慌、胸闷,经常情绪低落,甚至发展成抑郁。
小肠与颈肩的联系
对于上述症状的1、2、3、5条,大家容易理解,难的在于第4条。
很多人会想:小肠是消化器官,跟颈肩有什么关系呢?对此,不妨抛开这一成见!
关于颈肩问题,西医和中医在认识上有显著差异——西医认为颈肩问题主要与骨骼有关,而中医则更注重经络,而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不同的治疗手段。
因此,西医往往侧重于纠正骨骼,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而中医则强调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从而使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状得到缓解。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颈肩有问题时,不应仅局限于疏通颈肩经络,因为负责颈肩的经络并非位于颈肩,而是在胳膊外侧的小肠经!
寒冷易造成凝滞,当阴寒之邪侵袭小肠经时,经络会变得不通,气血受阻,从而导致肩胛到颈侧因气血不足而造成肌肉的僵硬,犹如无法接受阳光照耀的冻土。
辩证来看,小肠经的正式名称为手太阳小肠经,“太阳”是指阳气最充沛之处,想象一下,阳气最需要的地方却变得冰冷,各种不适自然会随之而来。
因此,总归一句,无论是按摩、推拿还是艾灸,都不能仅仅局限于颈肩部位,疏通小肠经才是关键!
升阳,根除颈肩问题的办法
小肠属火,属阳,因而要根治颈肩问题,必须改善小肠受寒及小肠经的不通情况——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升阳,艾灸恰好是最佳选择。
如何升阳呢?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1步:温补脾肾阳气
小肠隶属于中焦,与脾胃密切相关。
当小肠受寒,阳气不足,脾胃和肾阳气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驱寒的小肠的关键在于如何温补脾肾阳气。
建议艾灸穴位:神阙和关元,每个穴位30分钟。
如担心上火,艾灸完这两个部位后,可以多艾灸腿部,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
第2步:疏通颈肩部位
在颈肩部位,艾灸应着重三个穴位:肩井、颈夹脊与大椎。
肩井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清理这口“井”对身体的通畅至关重要。
我们常通过捏肩来消除疲劳,其实捏肩也包含了肩井所在的部分。
中医在推拿时总是先推肩井,再推其他部位,最终以肩井结束,以达到整体放松的效果。
就像清理一口井,先将井盖打开,然后按照流程清理,最后盖好井盖。
颈夹脊:夹脊穴乃经外奇穴,可以调节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气,缓解局部疼痛。
对颈肩问题,建议关注颈3-颈6夹脊,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大椎又称“阎王夺命锁”,其位置相当重要,既可承上启下,又是多条阳气的交汇点。
给大椎进行艾灸,等于打开全身阳气的总开关。
倘若大椎不通,阳气无法上升,七条经络(包括大肠、小肠、三焦、胃、膀胱、胆、督脉)会被阻塞。
在艾灸大椎之前,先可以进行刮痧,再进行艾灸,能增强效果。
第3步:疏通小肠经
有效通畅小肠经,关键在于疏通最易阻塞的三个穴位:
天宗:《针灸甲乙经》有言:“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遵循此原则,针对颈肩的疾患,轻轻按压天宗穴会感到发痛并向外扩散。
天宗的主要作用在于生发阳气。
肩贞:小肠经常见的堵塞点,此处若持续不通,会影响气血的循环,并逐渐引发颈肩疼痛。
因此肩贞是治疗此类疼痛的优选穴位。
后溪:作为小肠经的一个腧穴,后溪为八脉交会之一,能通督脉,并主治头项痛、腰背痛及手指、肘臂的疼痛等。
备注:在下午1-3点,小肠经当令,建议在此时段进行艾灸,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