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诛九族,“九族”究竟有哪些人?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诛九族”是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意味着要将犯人的直系和旁系亲属全部处死。然而,这一看似常见的刑罚在历史上却极为罕见,真正执行的案例仅有两例。

“九族”的具体范围有两种说法。一种出自《三字经》,指的是从高祖父到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另一种说法则更为广泛,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涵盖了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从执行的可行性来看,后一种说法更为合理。

“诛九族”刑罚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罚制度密切相关。秦朝开始就有了株连刑罚,一人犯法,其亲属也要受到牵连。这种刑罚主要用于惩罚谋反、谋大逆等严重罪行,目的是维护皇帝的权威,震慑天下,同时斩草除根,避免留下后患。

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诛九族”案例都发生在极端情况下。第一次发生在隋朝,受害者是杨玄感。杨玄感出身名门,其父杨素曾协助隋炀帝夺取皇位。然而,杨玄感因不满隋炀帝的暴政而起兵造反。虽然他最终兵败自杀,但隋炀帝仍下令诛杀其九族,以示惩戒。

第二次“诛九族”发生在明朝,受害者是著名学者方孝孺。方孝孺在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为官,深受器重。然而,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并公开表示宁死也不会屈服。朱棣盛怒之下,不仅诛杀了方孝孺的九族,还加上了他的所有学生,凑成了所谓的“诛十族”。这次株连涉及人数高达两千多人,其中873人被杀,其余被流放。

“诛九族”刑罚的罕见性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在使用这一极端手段时的谨慎态度。尽管在影视作品中常被描绘为常见的刑罚,但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不会轻易下达这样的命令。这种刑罚的存在更多地起到了震慑作用,而非实际执行。

总的来说,“诛九族”作为一种极端刑罚,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残酷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然而,其罕见的执行次数也说明了古代统治者在使用这一手段时的克制。这一刑罚的存在和使用,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