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糊涂,小事别纠结,凡事有主见

发布时间:2024-09-18

人生的层次越深,视野便越开阔。

只有观察世界,才能形成全面的世界观;理解人生,才能建立立体的人生观。

周国平曾说过:哲学应能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心态,对大事保持清晰的判断,对小事则不必过于执着,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明了与超然。

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显示了真正的智慧。

01
大事不糊涂

提到郑板桥,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便是“难得糊涂”这句话。

“难得糊涂”的含义在于,对于大是大非切不可模糊。

郑板桥在任县令时,碰上了严重的饥荒。

他对百姓的疾苦深感同情,毅然决然地开仓放粮,救助了数万灾民,以至于自他被罢官归乡,靠卖画谋生。

他执政期间,致力于惠民,以民众生死为重,轻视个人利益,守住了做人和做事的底线,因而受到后人的敬仰。

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上只有坚持原则,方可有所成就。

遗憾的是,常有人将“难得糊涂”曲解为任性,从而频频犯错,损失惨重。

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

小事出错尚可弥补,大事糊涂则难逃悔恨。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写道: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要求有成熟的心智,能够正确辨析是非,而非盲目冲动。

只有放眼全局,不为眼前的小利所动,才能在风浪中坚定前行,善始善终。

02
小事别纠结

生活中,常有人在小事上纠结不已,比如穿哪件衣服、吃什么饭,让人难以下定决心。

过于纠结于琐事,实际上是与自己较劲。

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正好展现了这种纠结的心态。

故事的主人公在戏院中看戏,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不慎溅到了将军的光头上。

他怕将军会惩罚自己,从而纠结于向将军道歉的方式,甚至后来又困扰于将军淡然的反应。

但实际上,将军并未在意这件小事,真正困扰他的是自己的心结。

纠结的根本在于一个人的视野过于狭窄,过分看重得失。

常在做选择时,被自己想象的后果所困扰,难以理清利弊。

许多人都是这样,常因他人的不同看法而犹豫不决,心生焦虑。

假如一个人将太多精力耗费在无意义的小事上,自然没有时间去提升自我。

做事若总是犹豫、纠结,便错失机遇,难成大器。

03
凡事有主见

在《笑林广记》中记载,汉朝时期有位叫鲍坚的人,第一次拜见司徒崔烈,因担心失礼而向前面的人请教。

那人告诉他“随典仪口倡”,意思是要听从典礼官的告诫。

鲍坚误解为要他完全照搬典礼官的说法,结果在拜见时凡事都照搬,反而成了众人的笑柄。

我们都可能遇到误导,以至于不知该如何应对。

短期盲从可以挽回,但若凡事都人云亦云,便会迷失自我,毫无成就。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过:“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

拥有主见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而是理性地听取他人意见,同时又能坚守事实,活出自我。

做事难免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有时候,越是考虑周全,反而越难以真正周全。

他人的意见往往是基于自身的主观理解,最终的选择对错,还是需要自己承担。

生活是条清晰的道路,心中有数的人才能无所畏惧。

大事不糊涂在于坚持原则,小事不纠结源于大格局。

一个在原则上坚定,处理事情具有大局观,并拥有自我主见的人,才能真正掌控人生的智慧。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处事的最高境界,是在迷惘中不失方向,在惊慌中保持冷静。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凡事有主见。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心中始终有一个沉稳的舵手。

如此,无论多大的风浪也无法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