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牛肉为什么不能做牛排?而外国的可以,都是牛肉命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中国牛肉为什么不能做牛排?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牛肉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事实上,中国牛肉并非不能做牛排,而是与进口牛肉相比,在品质和口感上存在明显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饲养方式的不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普遍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以玉米等谷物喂养,这种饲养方式能够提高牛肉的脂肪含量,使肉质更加鲜嫩多汁。相比之下,中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生产方式总体落后,分散养殖仍占主导地位。据统计,中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场只占总量的28.5%,而美国、加拿大排名前5的肉牛育肥企业占本国出栏总量的25%。

屠宰加工技术的差距也是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从屠宰、分割到包装都有一套标准化流程。而中国肉牛产业在这些环节还存在不足,导致牛肉品质难以保证。此外,分级标准的缺失也影响了中国牛肉的市场竞争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科学的牛肉分级系统,如美国的USDA分级标准,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标准还不够完善。

尽管存在差距,中国牛肉产业近年来也在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牛肉消费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1-0.2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5.5公斤。2016年,中国牛肉进口量达到57.98万吨,同比增长22.37%。这表明中国牛肉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供需矛盾。

进口牛肉的进入,无疑对中国牛肉产业构成了挑战。2017年,美国牛肉时隔14年重返中国市场,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进口牛肉的影响有限。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表示:“中国牛肉市场经历过好几个世界级牛肉大国的进口冲击波,无论澳大利亚还是巴西牛肉,都没给中国牛肉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美国牛肉的到来也没那么可怕。”

面对挑战,中国牛肉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首先,要提高规模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肉牛品质。再者,要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建议,可以大力发展特色牛肉、有机牛肉、地理标示产品等,提升肉牛产业的附加值。

展望未来,中国牛肉产业仍有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只要中国牛肉产业能够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中国有硬需求,进口填补缺口。”只要中国牛肉产业不断提升品质,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