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Image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展现了唐玄宗晚年因宠爱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同时也歌颂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其精湛的语言和叙事技巧上。全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共120句,840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人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生动描绘了杨贵妃的绝世美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则形象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场景。

在情感表达上,《长恨歌》展现了复杂的主题。一方面,诗人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这种矛盾的情感交织,使得诗歌的主题具有多层次性。正如诗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既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又抒发了对爱情悲剧的哀叹。

《长恨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年仅35岁,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高峰。《长恨歌》不仅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