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南禅寺,堪称唐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南禅寺大殿矗立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山岗上,静静地守护着1200多年的岁月。这座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木构建筑,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更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特色鲜明地体现了唐代的美学理念。 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 这种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设计,反映了唐代建筑追求的“中和之美”。大殿使用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支撑巨大的殿顶,墙壁不承重,只起间隔作用。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也展现了唐代工匠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南禅寺大殿的斗拱形制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基本定型。 大殿12根檐柱柱头均直接承托斗栱,带有明显的唐风。 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出两跳,无补间铺作。这种斗拱形制不仅美观,而且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 大殿斗栱用料较大,栱枋断面尺寸多为26厘米,栱高多为37厘米,均超出宋《营造法式》规定。 这表明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甚至超越了后世的标准。

南禅寺大殿内保存的唐代彩塑也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的宝贵资料。佛坛上原有17尊唐代泥彩塑,现存14尊。主像释迦牟尼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及前面有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獠蛮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这些塑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禅寺的保护历程反映了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演变。1953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确认南禅寺大殿为唐代建筑。1961年, 南禅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国务院批准对南禅寺大殿进行落架修缮。这次修缮工程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例如,如果不加长出檐,大角梁就不必更换,那么至今仍是还是唐代原物;如果不恢复台明,迦蓝殿与罗汉殿两座小配殿就不必拆除。这些决策反映了当时文物保护技术的局限性,也引发了后人对文物保护原则的反思。

南禅寺大殿的保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也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兴盛。它位于从太原朝台的经典路线之上,其始建以及历史上多次重建重修,应与这条朝圣路线密切相关。南禅寺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空白,也为研究唐代建筑技术、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南禅寺大殿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不仅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平衡,让这座千年古刹继续讲述它的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