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2022年,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海兰泡举行《瑷珲条约》签订164周年庆祝活动。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份对中国东北领土产生重大影响的不平等条约。
《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5月28日,当时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署了这份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这一条约使得中国失去了大片东北领土,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造成了严重损害。
俄罗斯高调纪念《瑷珲条约》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这可能是出于对历史的纪念和对先辈“功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借此强化对争议领土合法性的意图。俄罗斯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这种做法无疑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在中国网络上,被称为“俄粉”的群体对此事件的反应不一。一些人可能出于对俄罗斯的友好态度,对俄罗斯的纪念活动持支持或理解态度。但也有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俄罗斯的做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中俄关系的复杂态度。
这一事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中俄目前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但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点。俄罗斯高调纪念《瑷珲条约》,可能会引发中国民众对历史的反思,进而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历史认知的差异可能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中俄两国对《瑷珲条约》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将其视为不平等条约和国耻,而俄罗斯则将其视为国家扩张的荣耀。这种认知差异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面对历史,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事实,不回避曾经的苦难和屈辱;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不将历史问题简单化、情绪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推动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