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明太鱼,这种被誉为“国鱼”的鳕鱼,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国界的生态变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明太鱼的分布区正在北移,从韩国的传统渔场向俄罗斯海域转移。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分布,也重塑了相关国家的经济格局。
明太鱼的捕捞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上世纪50
60年代,韩国是主要的捕捞国,年捕捞量达27万吨。70
80年代,日本、俄罗斯、美国开始重视明太鱼的捕捞,1971年北太平洋的捕捞量就达到了370万吨。1988~1989年,明太鱼捕捞业达到巅峰,连续两年产量超过600万吨。
然而,过度捕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明太鱼的自然种群遭受重创,1993年白令公海的资源濒临崩溃。为保护这一重要资源,各国从1994年开始限制捕捞,年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上。
随着明太鱼分布区的北移,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21年,俄罗斯的明太鱼捕捞配额高达197万吨,占其捕捞总量的1/3以上。相比之下,韩国因资源流失而被迫淡出捕捞行列,转而依赖进口。
在这场资源变迁中,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在捕捞配额上不及俄罗斯和韩国,但中国在明太鱼加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青岛、大连、珲春、延边等地成为重要的加工基地,80%以上的明太鱼干销往韩国市场。
明太鱼产业已成为中国的“财富密码”。据统计,2012
2019年,中国在西白令海的年捕捞量在2.5万
4.5万吨之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凭借气候优势、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加工经验,在明太鱼产业链中占据了关键位置。
然而,明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然面临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都威胁着这一重要渔业资源。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明太鱼资源的长期稳定。
明太鱼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保护并重。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财富密码”不会变成“竭泽而渔”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