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古人用富有诗意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出生到成年,古人的年龄称谓丰富多彩。 刚出生的婴儿被称为“赤子” ,意指刚生的婴儿。未满周岁的婴儿则称为“襁褓”,这个称谓形象地描绘了婴儿被包裹在小儿被中的样子。到了2-3岁,孩子开始学会发笑,这个阶段被称为“孩提”。这个称谓不仅描绘了幼儿的天真可爱,也体现了古人对儿童成长的细致观察。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称谓也逐渐丰富起来。 3-8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到了7岁,女孩被称为“髫年”,而男孩则在8岁被称为“龆年”。这两个称谓都与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的生理特征有关,体现了古人对儿童成长阶段的细致划分。

进入少年时期,年龄称谓更加多样化。 8-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的发型。13岁的女孩被称为“豆蔻”,这个称谓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少女的青春美好。 15岁的女孩被称为“及笄”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女子15岁开始束发并用簪子绾住头发的习俗,标志着成年的开始。

对于男子,15岁被称为“束发”,这个称谓来源于男子15岁开始将头发束起来的习俗。 20岁则被称为“加冠”或“弱冠”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的习俗,标志着成年的正式开始。

进入成年阶段,年龄称谓开始与人生哲学相结合。 30岁被称为“而立” ,这个称谓来源于孔子的言论,意指在这个年龄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志向。 40岁被称为“不惑” ,意指在这个年龄应该不再迷惑,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清晰的认识。

50岁被称为“知天命” ,这个称谓同样来源于孔子的言论,意指在这个年龄应该了解自己的命运并顺应它。 60岁被称为“耳顺”或“花甲之年” ,这个称谓来源于孔子的言论,意指在这个年龄应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保持平和的心态。

进入老年阶段,年龄称谓更加富有诗意。 70岁被称为“古稀” ,这个称谓来源于杜甫的诗句,意指在这个年龄能够长寿已经很不容易。 80岁被称为“伞寿” ,这个称谓来源于“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90岁被称为“鲐背” ,这个称谓来源于老年人皮肤上的斑纹如同鲐鱼的背部。

这些年龄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习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提醒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关注的重点,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思考。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这些称谓,但它们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